美文网首页随笔每日一文
社区防疫日记(六)——小巷

社区防疫日记(六)——小巷

作者: 一为迁客 | 来源:发表于2020-03-11 12:02 被阅读0次

    前几日执勤,都在夜里,今儿临时调整,改为早班,这才有时间仔细了解执勤的小巷。

    小巷不长,南北通道,三四百米而已。巷子两边是3栋东西向楼房,依次排列的还算整齐。没有电梯,高不过六层。先前开发商在东侧中楼一层修建了商铺,在楼栋中间也修了一层商铺,连在了一起;后来西侧楼群大概也学着做样,在留了大概四五米宽的通道后,在楼栋间也修了商铺。


    望上去这些商铺掩藏在楼栋里,只露出门脸。有的张扬,有的內敛,全写在门楣上。张扬的占了更多的空间,内敛的或多或少描眉饰粉也化了妆,感觉缺了优雅,多了粗俗,像浓妆艳抹的舞娘,依偎在窄窄的小巷。

    小巷那儿没有花,也没有树,乱糟糟的,干巴巴的,楼面的外墙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坑坑洼洼的水泥路上,排污的井盖不时散发着人们倒进的臭味,怎么看都像是一位昏昏欲睡的老人,用安静的眼神打量着一个个走过的行人,不言不语。


    这远不是戴望舒眼中的小巷。那个“撑着油纸伞”的他,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他怀着一种缥缈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与芬芳,而她的内心却结着忧愁、哀怨。他逢着了这样的姑娘,然而转瞬即逝,“像梦中飘过”,她的颜色、芬芳、“太息般的眼光”以及“丁香般的惆怅”统统消散在“雨的哀曲里”。

    小巷倒是也有飘过,一位长发飘飘的姑娘,在海鲜酒馆与奶茶店的吆喝声中飘过,清新脱俗,卓尔不群。那一抹长长的身影,在咯噔咯噔的高跟鞋伴奏中,涂抹在清晨或黄昏的霞光里,像是专门酿造了一片妖娆,留下一地的春光。


    真应了那句小巷深处有人家,现在是小巷深处有店家,应有尽有了。吃的有海鲜馆,有张春萍烧烤;喝的有“供销社”奶茶,有徐氏茶庄;养生美容的有九香堂,有本真堂;书画文艺的有文苑斋,有天梯艺苑;杂家文玩的有石韵阁,有玉器字画。商家利益与文化囧象在这里有了尴尬的重逢,望上去多少使小巷有了一丝凉州古城街区的诗意风采与市井气息。


    小巷东侧的楼院,是一幢建于80年代的六层老楼,三个单元36户人家。斑驳的红色砖墙与楼下的煤房无不映射着楼栋的年长。据楼里的阿姨将此楼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了。

    这是一栋建在古城墙上的建筑。古城墙往西大概100米的地方,就是武威南城门。

    这是始建于隋代的建筑,后历经战乱,几经毁坏。明王朝为了巩固加强凉州这一战略要地,采取外筑边墙、内修城池的措施,从明洪武十年(1377)至万历十五年(1617),历时240年,对凉州城进行增修加固,新修了西城门,修建了东、南、北三大城门楼,创修吊桥四座,挖了深6米的城壕,在城墙四周修建了箭楼、逻铺三十六座;后来又用城砖包砌了全部城墙。

    我坐在楼下的防疫执勤帐篷里,想起被毁的城墙,望着在它的原址盖起的这栋楼房,仿佛看到了古城流淌着曾经的恢弘:缓缓驶过的马踏飞燕威严的仪仗,让六朝古都的凉州见证了公元1247年,蒙古宗王阔端代表萨蒙古汗廷与西藏萨迦派活佛萨迦·班智达,在这块土地上的一次历史相会——“凉州会盟”,从而有了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的历史铁证。

    任岁月沧桑,铅华殆尽,丝毫退不了多民族在凉州这块大地融合的灿烂文化,似乎重现了盛唐皇家《凉州词》凌空翱翔的歌舞,也聆听到鸠摩罗什大师传经说法的盛况。我仿佛回到鼎盛的古城凉州,第一次有了莫名的感动。

    说不上想念,也说不上悲伤。就像一个旁观者,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曾经的过往。想想那曾经嘶吼的战马,不得不伫立在曾经的这栋楼下;也想想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响彻在高高的城墙。

    可如今,推到了的城墙下,建起了一栋栋楼房。一栋栋楼房,又即将成为曾经的城墙,一个“拆”字写明了希望,不久或许又是一栋更高的楼房。

    时间不知不觉雕刻着人的皱纹,也消耗建筑的价值。就这样,拆了盖,盖了拆,历史没了原来的模样,渐渐的被人遗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区防疫日记(六)——小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pqj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