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简书电影院读书
《罗生门》| 从芥川龙之介到黑泽明,最不了解自己的是自己

《罗生门》| 从芥川龙之介到黑泽明,最不了解自己的是自己

作者: 詹瓦 | 来源:发表于2016-09-28 18:38 被阅读237次

    芥川龙之介是夏目漱石的弟子,所以在读完夏目漱石的一部分著作后,紧接着就看了很多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他们所身处的那个年代,正好是西方文化侵袭而来,却还未完全站稳脚跟,传统的文化在冲击中变得飘摇,资本主义的到来,让现实中人性善恶被放大。

    人性,是那个时候知识分子热爱讨论的话题。而芥川龙之介,相比于夏目漱石,其短篇小说的立意更加单纯,有说向善之人得以升仙,向恶之人最终会落入地狱的单纯故事,甚至还会煲出当今非常流行的鸡汤,比如:

    “见人不幸,无人不会同情,然而,此不幸者,一旦摆脱困境,不知怎的,反而让人觉得帐然若失了。”

    “唯因虚梦,尤需真活,……,人生在世,活到回首之际,能无愧于说:此生确曾活出个名堂来。”

    当然也有《罗生门》这样的并不点名主旨,只是通过故事来推销自己对于人性的思考。

    电影,名字来源于《罗生门》,大部分故事情节来源于另外一部小说《丛林中》。事实上,在电影的改编过程中, 黑泽明做了优化,可能是试着给所有的观众打开一束光——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也不排除是当时环境所需),但是对于这样的手法依旧持保留意见。

    原著中的《罗生门》,黑泽明最开始给予的大特写是非常到位,看过原著的人,会猛然觉得应该就是这样子,然后会开始联想,在二楼展开的事件。原著中,某家丁被解雇之后,来罗生门避雨,在楼上遇见一个扒死人头发卖钱的老妪,老妪告诉他如果不这样做,就得饿死,而我现在干这个,也不觉得多坏,最终家丁因为这句话彻底打消了自己作恶的愧疚感,抢去老妪的衣服,消失了。这也是电影最后部分,改变的来源。

    黑泽明使用婴儿代替老妪,这是一个新与旧的代替,而画面也因此变得柔和。实在难以想象,原著《罗生门》变成实实在在画面会引起多大的不适,有兴趣者,可自行翻看原著。

    《竹林中》的剧情,与电影几乎无差,甚至连自问自答的模式都是一样的。不过,小说仅仅到武士还魂说出自己的一面之词为止,后面关于樵夫的所见,为电影所加。不过,电影加上的结局,为这个称为罗生门的案子下了结论,反倒失去了原本因迷惑带来的思索。当然,这也可以看做是黑泽明在仔细分析了所有人的话之后,推测出来的最有可能的结果,这样能够使每个人的谎言都有了缘由。光从这点上来说,黑泽明确实高明。

    不过,倒有一件事情,指向很明确。在所有人的证词中,不管情结如何发展,自己永远都是最强大的那个。强盗声称自己是在决斗中,杀死了武士,胜之以武,(按电影补充,武士隐藏怯懦而撒谎);妻子声称是因为自己是受害者,却受到武士的轻蔑,胜之以情(按电影补充,妻子隐藏自己被两个男人抛弃,并煽动其决斗而撒谎);而武士声称自己是受不了妻子的背叛和狠毒,采取了自杀,甚至以节 (按电影补充,不肯承认自己输给了强盗而撒谎)。

    不过,有时候,留白,可能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倒是把樵夫最后的话,不看做结论,也看做是罗生门中的一门,更加有趣。

    人这一生,最不会做的便是了解自己,我们从小被教育各种知识,却从未告知如何认知自己。大抵,也只能是看看花花世界中的芸芸众生,然后忽然发现自己的影子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罗生门》| 从芥川龙之介到黑泽明,最不了解自己的是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ru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