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其他人会不会像我一样,当我看到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或者很牛的作品时,我都会非常好奇,这些人的脑子是怎么思考的?怎么想到这些东西的?
就拿我们都熟知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来说: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短文意在称赞曹冲幼时过人的智慧。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
类似的还有司马光砸缸,9岁儿童开发了一个app等等。我们很喜欢称这种小时候就在某一方面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聪慧或者才艺的孩子为神童或者天才。这些故事的确也很激励人,相比这些动人的故事本身,我却对故事后面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为什么曹冲会想到利用水的浮力来称象,司马光会突破性的想到要把缸给砸了等等?我一直坚信没有所谓的天才或者神童,现在他们展现出来的才华,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在过去一定是有什么东西给过他启发或者刺激,从而在他的大脑里留下了某些东西,然后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展现出来了。
最近在《跃迁》书中看到一个叫做知识源头的观念挺不错的,觉得可以解决上面的一些疑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
只谈自己的观点,不谈知识源头。这是一种掐死知识的源头的行为,显得很多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大家经常会看到一些书籍或者文章,分享一些概念或观点时,总能刷新你的认知,让人觉得他们非常厉害,说实话,也的确非常厉害;但是为什么我们学习了那么多东西,也没有变成他们呢。
我觉得是我们没有找到知识的源头,没有学习到最重要的东西,在知识源头我们才能知道或学习到作者是怎样想到这些概念,为什么他会想到这些东西呢。这些知识概念的创作背景比起知识本身来我觉得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和学习精力非常有限,一辈子可以学会的东西并不多,更多时候我们都在学习整合资源,所以当我们学习东西的时候,对于那些重复的,价值低的东西我们应该花更少的时间在上面,而那些最核心本质的知识,值得我们花更多时间去学习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高效的应对未知的世界。
一个好的来自源头的概念应该被传播,被分享。一方面尊重知识源头,是对上游挖掘者的尊重,同时分享源头知识也能更好的体现出你做的二次创作的价值。而不是把那些好的知识概念藏着掖着,怕别人学习了之后会超过你,如果别人学习了这个知识就能够很简单的超过你,那么我觉得这个知识也不是什么值得珍藏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个先知与后知的关系。长期抱有这种思想会让一个人的思想变的非常狭隘,容易固步自封,不能更好的成长。
看过好多书籍或者文章,这些东西写的都非常好,但是有许多人教别人学习的,教玩机器人,教编程的,都会教他们最基本的技术,没有告诉学生们,老师他们是怎样学习探索的,是怎么从不会到会的,又是怎样寻求突破瓶颈进步的,这些我觉得才是最重要的,纯粹的技能什么是永远也学不完的,追本溯源,学习那些底层的核心知识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