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张仪又出场啦,这节文章很有意思。在史书不带感情色彩及语气的文字中,却读出了莫名的喜感。似是一出小品,张仪卖拐将楚王忽悠瘸的小品。
自译部分
公元前313年,秦国右更(七阶官制)疾伐赵。攻陷蔺城(山西吕梁离石区),俘虏守将庄豹。
秦王准备攻击齐国,想破坏齐、楚联盟,于是派张仪出使楚国,游说楚王:“假如您能听从我的建议,跟齐国绝交,我们愿意把商(陕西丹凤县)於(河南西峡县)地区六百里的土地,割让于贵国,并贡献秦国美女,充当您的小妾和侍女。两国皇家联姻,世为兄弟之邦。”楚王大喜,应允,所有官员祝贺这个伟大的外交胜利,只有陈轸丧的个脸。
楚王大怒:“寡人不兴兵灾而取得六百里地,你为何丧个脸?”陈轸说:“这件事情没这么简单。以臣之见,商於之地并不可得,并且会逼迫齐秦交好。齐秦交好后,楚国难必至。”
楚王还是很生气,便问:“为什么这么说?”陈轸说:“秦之所以这么讨好楚国,是因为齐国的存在。一旦我们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我们就会孤立于世。这种情况,秦国还会害怕我们?怎么会牺牲商於六百里地?张仪来这里跟您承诺的这些,最后绝对会反悔。这样,我们北方与齐绝交,西边又有秦国虎视眈眈。很有可能引起齐秦的夹攻。”
“这样吧,臣斗胆跟您提出一个建议。不如假装承诺与齐绝交,派人跟着张仪。若是真的将土地拿回,再与齐绝交不晚。”
没想到楚王大骂:“闭嘴吧你,别再瞎BB,你就看着我怎么拿到六百里土地吧。”于是授相印于张仪,并重重赏赐。随后发出与齐断绝外交关系的声明,派一将军随张仪回秦国。
回国后,张仪假装从车上摔下,闭门养伤,三个月都未上朝。楚王听说这事疑惑道:“难道是我与齐国决裂的程度还不够?”于是派勇士宋遗到齐国辱骂齐王。齐王大怒,转为与秦国结盟。张仪于是复出,召见楚使者。
满脸惊讶问道:“您为什么不接收我赠与的土地,从某处到某处,共计六里。”使者大怒,将张仪的话告于楚王。楚王亦大怒,想发兵征讨秦国。
陈轸说:“老大,这回我能不能说句话了?这种形势下,攻击秦国不如送给他们一名都,贿赂他们,集结秦兵一同讨伐齐国,这样就能从齐国那里取回失去的土地。现在您已经和齐国绝交了,再因为怒火去攻击秦国,造成的后果想过吗?这样会更加促成秦齐的交好,引来兵祸,必定会造成楚国的伤害。”楚王不听,派屈匄(gai)领兵伐秦。秦国任命庶长(十、十一级官阶)魏章迎击。
读书笔记
1、秦国是真强,外战秦军英勇无比,锤遍周遭诸侯。外交嘴炮无可匹敌,忽悠瘸弱智诸侯。
2、秦国开始对赵国突袭了。之前大破韩军,韩军无力还击。魏国又国力衰落,沉迷于防守策略,秦国的矛头逐步转向了强者赵国。之后看看赵国怎么个应对法,在这个时候,三晋之中可能只有赵国能与之抗衡了吧。
3、在本节,可以大致看出前313年阶段,战国的形势由乱战逐步转向大国之间的互相平衡,世界局势在秦、齐、楚间博弈。齐楚交好,以为世界和平。秦国在逐步敲打、吞食、拉拢三晋势力。
4、楚国为什么在本文中扮演了一个弱智角色?很是困惑。我才大概是因楚国自信心爆棚,楚国是最早封王的势力,在不断经营下实力暴涨,之前并没有被别人如此欺负,并有可能到现在也未将秦国放在眼里。同时,楚王可能秉持着古时春秋时君子遗风,很是信任人,没有见过张仪这般流氓。
5、张仪怎么忽悠就不说了,文中很详细。我们仔细琢磨琢磨三点间的平衡。假设一个地方有三股势力,我们把他们想象为三个点,行成一个三角形结构。那么他们有三种存在形式:(1)各自为政,即三点孤立。混战。(2)任意两点结盟共同对抗剩余一点,行成短暂平衡,或碾压的局面(3)三者结好,共同发展。
从我们人类发展史来看,争夺有限资源引起争斗是必然的,所以会出现第一种形态,斗起来后,但凡有些脑子的人必定会寻找盟友,毕竟混战的代价太大了,那么就会成为第二种形态。假如这时有另外的势力介入,有可能会让三种势力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部势力。那么也有可能出现投靠外部势力的点勾结外部力量,对抗其余的点,这样又回到第二种形态。
所以,第二种形态,即两点对一点的形态是长期存在的,直至统一。所以,外交家不断想促成让本国势力结合另一派势力,共同对抗敌对国的局面。
张仪做的,就是想破坏同盟两点的关系。而齐国,必然会顺利成章和秦国示好。而楚王,是没有琢磨明白这件事。
只是这个故事的逻辑我没有明白。秦本想伐齐,打乱齐和楚的联盟,本身楚和秦联盟也是好事,秦可以肆无忌惮的去伐齐。为何最后惹怒楚,反而伐楚去?这个战略目标不符了啊。这样的解释:(1)要不秦伐齐是幌子,实则瓦解齐楚联盟,真正目标在楚。(2)要不就是秦国战略目标调整极快,适应性极强。(3)亦或本文就是小品文,纯虚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