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人

作者: 吴黎晖 | 来源:发表于2019-10-06 07:00 被阅读0次

    胡适在国外读书时,有两个同学是他所敬畏的。一个是辜克勒(Albert kuchler),双目失明;另一个是威特夫人(Mrs.Joseph Waite),丈夫已去世。自己头发都白了,年龄应当在六十以上,也注册上学,跟年青人一同听讲。虽腿脚不便,行动缓慢摇摆,仍每天来读书。左手拿伞,右手拿书,在学校已经三年。再一年可得第二学位。

    “这么老了还读书,有什么用呢?”

    也许有的人会说。

    用世俗的功利化的眼光去看,也许没什么用。老了,不用再像年轻人一样为生活而奋斗拼搏。但“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读书,仍能让老人保持思维的活跃心灵的浩瀚和充实,保持对世界的疑问和好奇,保持精神和品质上的强健,并能以此光照后人。

    身边有些老人,虽年纪大了,但仍好学不怠。村里有个老人,已近耄耋之年,仍每日读书看报,做笔记、剪报。笔记、剪报叠起来一大堆。在他身边围绕了一大班年青人,大家有什么问题、困难也都喜欢找他商量。有次他住院,我去看望他,他正在病床上看书。我想,如果他没有这样的认真好学劲,身边能长期围绕着一大班年青人吗?他虽然年龄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但读书让他年轻,保持青春活力。

    前腾讯副总裁吴军谈他的父母:“总是非常有规律地学习”。吴军的妈妈快八十岁了,依然每天坚持学习。吴军认为,父母的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兄弟,让他们养成了终生学习的习惯。而这一点,在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道路上,至关重要。

    我所敬佩的庄玮老师去看望北大时教她最多的恩师——张广达老师时,张老师还在大学上课,讲中亚史。已经八十七高龄的老先生,两小时的讲座一直站着讲完,用了中、英、日、俄、韩、阿拉伯、波斯等多种文献来重新解构8世纪的中亚史。张老师的夫人徐老师虽身体健康欠佳,依然在每天写论文……

    这些老人这样勤勉、孜孜不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什么让他们的生命源泉如此丰盛,焕发出绚丽的色彩和光芒?

    前几天看朋友圈,朋友发了一篇文章,讲中国院士倪光南。“他很喜欢一首歌,那首歌是他在年幼时,一个老师教他唱的,以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配词的歌:

    黄金的年华虚度过,
    才知道从前铸成大错。
    萧萧两鬓白徒唤奈何,
    瘦影已婆娑徒唤奈何?
    雄心壮志早已消磨,斜阳景已不多。
    深悔蹉跎,深悔蹉跎。
    ……

    这首歌,一直是他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他的雄心壮志还未完成,他不愿意去安度晚年,虚度光阴,他还奔跑在追梦的路上……”

    追梦老人,多么值得我们敬佩,景仰!让我们自以为有大把青春年华而不知珍惜的年轻人汗颜!

    想起了熊培云先生的一首诗:

    “楼下有位老太太
    每天都在练钢琴

    去年这个时候
    她还只会玛丽有只小羊羔
    现在已经在弹梁祝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
    每个接近梦想的人
    内心总是安静的”

    ——以此作为结尾,并向这些好学、勇于追梦的老人致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老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tu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