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的知识
1️⃣认知科学用计算机模型研究主观世界,把人的心理看成一套加工外部刺激的算法流程。诞生在20 世纪60年代,源头是诺贝尔奖得主“人工智能之父”赫尔伯特·西蒙。
2️⃣用计算机模型研究主观世界
1956 年,西蒙的“逻辑理论器”,用数学计算,完成逻辑推演。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两位年轻教授,乔治·米勒和杰罗姆·布鲁纳,深受启发,“有没有可能,人的大脑本质上就是一台计算机呢?”
计算机原理分三步:输入信息、经过计算、输出结果,核心叫做算法。人脑更复杂,但本质没有变。于是他们成立了哈佛认知研究中心,发动了“认知革命”,认知科学至今仍是主流。
3️⃣认知科学如何帮助人
①增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例:父母脾气不好、爱吵架,哥哥长大后脾气也不好,他说:因为我在学习父母的相处方式。弟弟格外温和有礼,他说,我经历过原生家庭的痛苦,所以不想重蹈覆辙。他们在使用不同的算法,处理原生家庭的刺激。人有主观选择的权利,就算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也可以选择成为更好的人。
②关注“算法”的优化。
例:乔治·米勒发现,人的短时记忆7±2,这是硬件上限,很难改变。但记忆上限不是7个数字,而是7个信息块,可包含好几个数字,算法优化带来提升。
例:心理治疗,把抑郁症、焦虑症,看成一套头脑中的“算法”,抑郁的人更倾向于记住负面的,失败的经历,焦虑的人更快捕捉危险的刺激。针对这些特征,设计干预程序。
4️⃣哲学层面的新共识
人的主观世界是可以被客观认识的。心理学没那么“神”,本质上是客观的、具体的运算过程。用客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心理,接纳自己的不如意,同时找到改变的方向。
我的思考与启发
1️⃣人永远有选择的权利,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同样的环境,可是哥哥和弟弟的结果完全不同,因为选择的算法不同,让我想到一句心灵鸡汤,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不如开开心心的过,暗示将关注力放到让人愉悦的事情上,也是改变算法的一种吧。
2️⃣改变头脑里的算法,可以训练自己,接纳自己,变成想要改变的样子,可是头脑里的算法又是怎么来的呢?那个真正掌控算法的又谁呢?就像此刻,我并不想思考了,但还是写下了这些文字,算法把我弄糊涂了,还是我自己成浆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