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我们都学过《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听说如果用古代荆楚之地的方言,朗诵起来会很有音律之感。
但我只会椒盐普通话,念白起来极为佶屈聱牙。犹记当时为了高考那1-2分的默写,屈原和《离骚》几乎等于噩梦。
狭隘的我猜想,这个世界上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的感受吧。由此假装不孤单。
高中同学向语文老师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连语言都不一样了,我们还有学习、诵读这样诗词的必要吗?因为语言看起来只是表达,但内核确实一个人的思维体系,不是吗?
很难解释的问题,语文老师的答案不外乎就是“高考要考”之类的官方回答。
如今,又到了端午节,除了星巴克很特别的”冰粽“,还有传统的肉粽,甜粽,以及还让我想来上面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屈原的诗歌,甚至,为什么我们还要纪念屈原?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23519/19a32a17833a1435.jpg)
屈原身上有我们这个时代最流行的潮流气息。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爱美的室友每到四五月份,周周都会买白白净净的香水百合,精心插在好看的玻璃瓶里。
白天,放在她的书桌上,避免晒到太阳枯萎得太快;晚上,放在寝室露台上,说这样可以吸收月光之皎洁。
那时候,还不知道“消费升级”,更不知道“精致生活”,只觉得她真是一个不嫌麻烦,太有闲心的人。
而我呢,基本是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就差衣服正反面穿以避免洗衣服这种繁琐事情了。生活过得无欲无求,简单粗糙。
最近几天,想来大家都留意到了,那些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618-京东全球年中购物节”/“天猫618-理想生活狂欢季”,横扫了所有手机,电脑界面——所有的信息都在教育我们,要拥有这个,要拥有那个,生活才能更美好。
能够给你带来理想生活的所有东西,都是需要你通过购买获得。
前两天,一个学生胸口别着散发着幽香的栀子花来办公室找我,令我眼前一亮。
在这样消费热潮之下,女生之间流行着各色镶钻、工艺品胸针,闪亮耀眼,这个学生竟然以花为饰,且妆容得如此坦荡荡,不能不说是很特别的存在。
他的内心一定是对这个世界,对大自然有着相当充沛的爱与热情。真像那个给寝室带来四年花香的大学室友。
毕业后的这些日子,不再有人捣鼓插花的生活。每天单位、住所两点一线,枯燥无味。
想来偶尔在路边看见绽放的花朵,闻见若有若无的香气,心情真的会突然明媚起来。
原来对生活的热爱,可以是这样的沁人心脾。
而《离骚》,是我单薄古文记忆中,与斑斓多彩,花花世界关系最紧密的一篇。
屈原,也是我记忆中最重视个人形象,装饰,气味的古代人物。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的屈原,远比能够分辨出前调中调后调的我们更懂花香。
屈原把太多美好的品质寄托在了芳香无比的花上,他用香囊提醒着自己要“记住真我”。
在那样物质匮乏的时代,他的确是真正的贵族。
无论在任何时代,有精神高度洁癖的人,想来都过得很不容易。
如今随着祖国经济的日渐崛起,物质从匮乏到了如今的丰腴,我们开始追求“消费升级”,“精致生活”。
插花成为了让我们生活更好的方式。隔壁同事如今也是每周更换摆放在办公室的鲜花,经她门口路过,总是会迎面而来阵阵幽香,连带着看着她,也总是觉得像浑身散发迷人气息的仙子。
香水也成为了我们的第二件衣服。不同地香水气味,给人不同的嗅觉印象。
《闻香识女人》里面艾尔帕西诺所扮演的那位盲人中校,甚至能通过香味来辨别女性的年龄,身高,发色和性格。
和现在把香气与美好生活,或个人风格联系相比,几千年那个用花瓣沐浴,用花做熏香的屈原,远比我们更懂花与香的美好。
凭着在《离骚》中展现对洁净之美,纯粹品质的至死不渝,他在我们心中是一个顶天立地的风骨男儿。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他要的不是用香囊来提高生活品质,他要的不是用花香展现个人性格特征。
他将世间大义,对黑暗势力的挑战勇气,寄托在了那些看似柔若无骨的花骨之上。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行清洁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
和他比起来,插花,香水都只能是小生活,小确幸。
生活要真正变得更美好,是需要整个外部世界变得更美好,那么就需要更大的视野去对待它。
这便是我所理解的屈原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