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主题的一节文学评论课,让个别老师硬生生讲出来变得枯燥无味、了无生趣?
我发现这位老师讲课的时候,板着脸,面无表情。她给学生设计了很好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互相探究、交流。她自己在讲台上来回走动,好像若有所思,但我不知道她在想什么,眼神游离于课堂之外。
她没有走下讲台跟同学们一起交流,问问同学们是怎么思考探究问题的。她高高在上,定格在讲台上。
当她请一个同学回答问题,没有回答上问题,也没有引导,让学生的回答靠近自己的目标主题。对回答对的同学,就说回答得“非常精准”,“精准”这个词用在开放型答案的评价上,我觉得用词不是很妥当,而且对两个同学的评价用了“精准”。她没有和同学们交流看法,没有彼此的思维碰撞。
为什么这位老师不肯走进同学的内心,可能是自己个人性情所致。缺乏微笑,缺乏跟人沟通的能力,缺乏共情的力量。换一句话说,就是缺乏亲和力。
那么,怎么才能培养自己的亲和力呢?
首先,注重仪表,让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飒”气满满。穿上让自己舒适的衣服,让别人愿意跟自己接近,同时说话得体,不张扬炫耀,不逞能显摆。
其次,拥有一颗博爱宽容的心,心怀他人,跟任何人都能畅快交流,见面三分熟,很快能融入别人的话题,取得他人的信任,让情感在彼此心灵流动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亲和力,时刻让热忱爱心驻扎在我们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