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第一节 模糊: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
意识分层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模糊。
因为处理各种信息的速度不对等,意识很难介入潜意识,而潜意识却能轻易左右意识,所以人们总是做着自己不理解的事,比如明明想去学习,结果转身就拿起了手机;明明知道有些担忧毫无意义,却总是忍不住陷入焦虑,就像身后有个影子,它能影响你,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回头看去一片模糊。这种模糊让人心生迷茫和恐惧,而迷茫和恐惧又使我们的认知、情绪和行动遭遇各种困扰,继而影响人生的走向。
No.1学习知识,消除认知模糊
掌握的工具越多,认知能力越强,消除模糊的能力就越强。正如你知道了“元认知”,就知道了该如何反观自己;知道了“刻意练习”,就明白了如何精进自己;知道了“运动改造大脑”,就清楚了如何激发自己的运动热情……领域内的精英无不是比其他人了解的知识更多,他们的盲区更小,认知更清晰,因而也更有影响力。
而潜意识没有思维,只有本能,它会努力让身体走低能耗路线,诱导我们娱乐、享受,所以本能通常都是阻碍学习的,而人若不学习,又无力克服本能。这个怪圈使我们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必然陷入混沌,若非外力压迫或牵引,我们往往很难跳出。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相统一。
《刻意练习》中的核心方法论是:不要重复练习已经会的,要不断寻找那些稍有难度的部分;
《原则》一书的作者瑞·达利欧罗列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原则,用以清晰地指导自己行事;
《超越感觉》一书告诉我们,想拥有清晰的逻辑,就坚持一点:凡事不要凭模糊的感觉判断,要寻找清晰的证据。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No.2拆解烦恼,消除情绪模糊
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
一些严重抑郁或精神失常的患者有时需要接受催眠治疗,而心理催眠师在治疗时使用的一切手段其实都只为做成一件事:唤醒潜意识里的痛苦事件,让患者重新面对它、看清它、从而将其彻底化解。
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恐惧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货色,你躲避它,它就张牙舞爪,你正视它,它就原形毕露。
No.3里清外明,消除行动模糊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所谓选择模糊,就是我们在面对众多可能性时无法做出清晰、明确的选择。这样的情况很常见,比如当你心中有很多欲望、脑中有很多头绪,或者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时,你就会进入“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既可以做这个,又可以做那个”的状态,就像自己始终站在十字路口,却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不确定性之中。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因此,在现代生活中,要想让自己更胜一筹,就必须学会花费更多的脑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拥有足够清晰的目标。我们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第二节 感性:顶级的成长竟然是“凭感觉”
No.1潜意识的智慧
潜意识没有思维,只关心眼前的事物,喜欢即刻、确定、简单、舒适,这是属于天性的部分,同时,它处理信息的速度又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能极其敏锐地感知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这是属于感性的部分。而意识,即我们的理性思考,处理信息的速度只有40次/秒,潜意识是它的275 000倍,二者的能力有着天壤之别。
No.2凭感觉学习
比如在第一篇文章中他自创了一个“熔断不读书法”。所谓“熔断不读书法”,意思就是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停止读书之后做什么呢?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
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又提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被某件事击中,“动了感情”,就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追问原因。
为什么这个电影桥段会让我感动?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这个产品让我这么喜欢?是什么让它与众不同?
为什么我不由自主地沉溺于这段剧情了?
这就是高手学习的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读书也是这样,如果单纯运用理性,我们通常会在看完整本书后花大量时间梳理作者的框架、思路,以此来表明自己读懂、读透了这本书;如果顺从天性,我们可能就放下书本去玩手机了。鉴于此,更好的读书方法或许就是你在读完整本书后过几天再问自己:现在你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牢牢抓住这个触动点,去关联、去实践,就会获得最大的收获,而其他的内容则可以先放到一边。这也是我自己的读书方法——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No.3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
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
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
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闲暇的时候,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坚毅》一书的作者卡洛琳·亚当斯·米勒提出了3个类似的问题。
设想你即将离开世界,回首一生会为什么事情而后悔?
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你年轻的时候是怎么度过闲暇时光的?
对于你喜欢的人物,不管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只要让你深深地着迷,就可以从这些人物身上反射出内心理想的自己。
先用感性选择,再用理性思考,或许是一个更好的策略,尤其是在做那些重大选择时。
No.4如何捕捉感性
(1)“最”字法。关注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让你眼前一亮、心中泛起波澜的人和事,脑中灵光乍现的想法,遭遇的痛苦,等等。学会捕捉它们,并深入分析挖掘,往往会有丰厚的收获。
(2)“总”字法。平时脑子里总是不自觉地跳出来的某些重复念头,或是心里总是挥之不去的事,这些通常都是我们心中最放不下的事,是情绪波动的源头。当我们有意识地去审视并消除它时,自己会变得更加平和。
(3)无意识的第一反应。关注自己第一次见到某个人、第一次走进某个房间、第一次做某件事时,心中出现的瞬间反应或第一个念头。心理医生在了解患者时往往也会说:不要思考,告诉我你脑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因为第一个念头往往是来自潜意识的真实信息。不过,产生第一个念头的过程很短,如果不刻意练习可能感知不到,因为理性思考很快就会接替潜意识发挥作用。
(4)梦境。梦境是潜意识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可能是内心真实想法的展示,也可能是灵感的启发。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就是在非常疲劳的情况下做梦梦到一条首尾相咬的蛇,这条蛇成了他发现苯分子结构的线索。聪明的潜意识早已找到答案,然后借助梦境去提示他,幸运的是,凯库勒捕捉到了。
(5)身体。《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一书的作者一稼曾经喜欢高强度运动,因为理性告诉她“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然而,她每过4个月就会莫名其妙地大病一场,直至一位中医医师告诉她:“这是你的身体在罢工,告诉你它不喜欢你的运动方式,你要学会多倾听身体的反馈。”她恍然大悟,从此选择了更柔和的运动,再也不莫名其妙地生病了。身体不会说话,却是最诚实的。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的不适,都会通过身体如实地反映出来,记得多关注这些反馈。
(6)直觉。给一些来路不明、无法解释的信息开绿灯,就像丘吉尔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