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来访者,向老师倾诉:为什么我爱人总是在家里待不住,下了班不爱回家。他就是不爱在家待着,有事没事的,他得在外头安排点事。就是没事了,他也会约个人,喝个酒,打个麻将,聊个天,反正就是不回家。难道我们这个家就这么不好吗?难道我就这么糟糕吗?
问题分析到最后,基本情况也大概一致,不是家不好,也不是你不好。是跟这个不爱回家的人的原生家庭有关系。为什么有些人有家不爱回呢?这里面存在怎么样的心理学现象呢?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防御机制:社会化与疏远。
什么是社会化与疏远呢?心理学《心灵面具》一书中定义:
1、用强大的社交能力,分散注意力,远离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和人困扰着他,让他痛苦和纠结。但是,他有能力去解决吗?没有!他有勇气去面对吗?没有!如果他一个人独处的话,那些痛苦就围绕着他,让他难以自处,那怎么办呢?于是,他就找一些人说话啊,运动啊,打牌啊,喝酒逛商场啊、看电影啊,用这样的社会活动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暂时离开那个痛苦,暂时忘掉那个痛苦。
2、频繁的社交活动,来缓解抑郁等焦虑情绪。
他用频繁的社交活动来缓解抑郁、焦虑等情绪。也就是他抑郁 、焦虑的时候,他整个人就是那种低能量的状态。但是,他喜欢他这种状态吗?他一定不喜欢啊。所以,这个时候一个内向的人和一个外向的人,就会做出不同的行为表现。如果是一个内向的人,他就会继续待在那种抑郁焦虑的状态里面,整个状态是比较安静的,安静低能量的状态,所以,他在抑郁状态里头待着没问题。如果是一个外向的人,他的抑郁和焦虑是压抑的,向内的,但是,他本身外向的人格基础又是朝外的,这是矛盾冲突的,他本身受不了,于是他就出去找朋友去了,聊天、打牌、喝酒,用这种频繁的社交活动来缓解抑郁给他带来的这种痛苦。所以,外向的人,当生活中遇到这种让他痛苦和压抑的事情时,他采取的方式往往就是社交
3、努力地社交,以让别人关注或者喜欢自己,缓解自己的自卑。
我们在生活中会注意到一些外向的人,越自卑的人,越喜欢往人群里扎,还努力想成为人群当中的一个中心。这样大家就都能关注到他,以此来跟她的自卑感对抗和消除。
通俗地理解:1、行为上社会化,内心是疏远的;2、多见于轻躁狂、表演性人格以及边缘性人格。
记得李玫瑾教授的一个讲座中提到,如果你遇到这么一个人,跟你第一次打交道就特别热情,跟你特亲近,表现出特别喜欢你,话特别多,甚至第一次见面咱们都不熟,他就跟你交底,把他很隐私的事情跟你说。越是这样的人,你越是要小心。因为他们可能就是一个轻躁狂或者是表演性人格或者边缘性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