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本质是对良性关系的追求
积极主动的爱情
我们本能的觉得爱就是找对一个人,认为正确的人将会为我们带来快乐和幸福。但这一点我不完全认同,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的:“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而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如果我们怀着空虚寂寞的心去寻找爱情,我们可能只是在找一个人约炮,如果我们背负着世俗的压力去寻找爱情,我们可能只是在找一个人将就。那种索要的欲望将剥夺我们追求爱情的自由意志,沦落为情绪和欲望的奴隶。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也给出了他的看法:“积极主动的爱情应该是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简而言之就是给予的本质不是在交换而是在于创造,当双方都在为这份关系倾注自己世界中最有生命力,最有价值的东西时候,关系体中每一个人就都能够从中不断地获取快乐和灵感。当然弗洛姆也提到“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这也就是在关系体中一方不断付出,另一方却没有响应的一种表现,不良的关系让双方从未感受到创造的乐趣,一方乃至双方都觉得是在消耗心力最终疲惫不已。
就拿我的一段感情经历来说吧当我爱上她的时候,我喜欢和她阐述我内心里的一切,我也喜欢倾听她的人生故事,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打量着眼前这位美丽的姑娘。她的海上钢琴师、她的千与千寻,她的龙猫,她的马克西姆、她的小王子。。。。都成为我内心的感动,因为我专注于那些对她来说极具生命力的东西,我希望透过这些东西去探索她的世界。当爱被激发出来之后,我也找寻到自身最宝贵的真诚,我会发自内心的去担忧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去照顾一个人,发自内心想去参与到一个人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发自内心想去改变自我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不论多艰难困苦,不断的付出收获到的是最纯真的快乐。不过我们并没有在一起过,这段短暂的关系很快就结束了,她选择离开了这个城市。后来当我一个人坐在白鹭洲音乐广场现场聆听马克西姆精彩的钢琴演奏的时候,我始终记着参加马克西姆音乐会是她的一个梦想,我臆想着通过这种方式能帮助她圆梦,我多希望将这一切与她分享,只是她已然不在,当我一个人坐在宏泰音乐厅里欣赏着宫崎骏动画视听音乐会的时候,我清楚作为宫崎骏粉的她一定会很喜欢,我多么渴望将这一切与其分享,只是她已然不在了..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耳边播放着的是久石让日本武道场音乐会专辑,08年的这场千人演出规模的音乐会震撼人心,我不知道她看过没有,但我觉得她应该会很喜欢.当那个你乐于与其分享喜怒哀乐的人远去之后,那种深深的痛苦和孤独感是不可想象的。后来我做了几次的努力,但并不能重新恢复之前那种良性关系,当她把心门关上,我感受到的只有挫折、伤害和疼痛,此时你用尽心力所做的一切在她面前都是毫无生命力的东西,她内心那些有生命力的东西也不再对我表现出来了。有时候回过头我们可以想想我们怀念过往的爱情,是怀念那个人?还是怀念那段关系?是人打动了我们?还是关系使我们沉醉?
什么是良性关系
事实上我们渴望的爱情是两人间建立起的一种良性关系,所谓良性关系就是双方都能敞开心扉欢迎对方走入自己的生活,是任意一方的行动都能得到对方积极地反馈和配合并让这种互动持续下去,是双方都怀着好奇心探索对方现在与过往。有人说关系是双方内心在现实世界的投影,关系是双方内心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那么良性关系则是双方的好奇心、责任心、尊重心在现实的一种表现。两个有心人间的关系一定非常微妙的反映了他们内心对对方的爱慕之情,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一定是开心的状态,若是一方有意另一方无情,那么这种关系一定是无比痛苦的。
我的朋友临近结婚但内心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感,恰巧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充满了摩擦和争吵,外在的不良关系已经很好体现了他们内心的波动,最可怕的是这种关系又加剧了他们内心波动,若把关系看做是两人之间的组成的生态系统,那么当关系步入到这种地步,整个生态系统将进入恶化的死循环里面,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够打破,整个生态系统终将崩溃,这也就将步入了分手阶段。人的内心起伏是极其复杂,它混杂着连本体都认识不清的潜意识,也混杂着本体各种奇形怪状的显性意识,既包含了本体过往经历的感受也融入了本体的性格特点,他还极易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不确定性的演化。我们看不清自我,更看不清对方,我们只能靠着对对方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和判断,多少的关系都是在猜疑和误解中走向了崩溃。所以当我们理解两人关系本质是两人内心世界的投影这个道理后,当关系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从指责对方的状态切换为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洞察,好好看看自己内心究竟漂浮着怎么样的需求,是对未来的恐惧?是对自我的不信任?等等,想想每一个内心波动都对应着哪些外部行为。同时也可以和对方进行沟通和互动,看看对方的内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状态?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非暴力沟通》就告诉我们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符合我们的利益,而是诚实基础上,获知双方的需要并达成匹配。在良性关系的建设方面,我们可以试着借用书中的方法从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几个方面审视自己内心需求,或者用以向对方准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一段关系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双方都紧闭心门,选择在内心世界里沉溺于痛苦,在现实世界里伤害着对方。
良性关系理论的一些启发
在找寻伴侣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经常被人的特性所吸引。比如这个人是高富帅,比如这个人很优秀兴趣爱好广泛,这个人漂亮动人。很多时候我们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你到底喜欢对方什么?于是乎我们就会列举出对方各种特质,他比较幽默,他比较善良,他比较有个性····,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我们试着换成:你和他的这份关系之中有哪些特质令你动容?,透过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从关系和互动的角度分析双方的感受。如果对方很有趣,却只是在和别人互动中展现出来,却不曾对你表现出这一面那么他对你而言算是有趣吗?如果对方在其他人面前很木讷,却在和你互动中表现出有趣的一面,那么他对你而言算是木讷吗?我们分析一个人是否合适,一定是要将其放在关系和互动中考量,如果一段关系不能将人的积极面激发出来,那么继续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即使这个人再优秀又与你何干呢?最可怕的是我们只是沉溺于一种想象之中,把这个人想象的很适合自己,把这个人想象的无比优秀,我们实际上在为自己制造了偶像,创造了神灵,我们怀着卑微的心态去崇拜他,去追求他,但这样的方式又能够得到怎么样的关系呢?心灵的扭曲也终将得到一段扭曲的关系。就算你得到了这个人,那么未来或许有一天生活的琐碎将这个人拉下了神坛你又将如何面对?时至今日当我理解良性关系这一含义之后,我才明白我所怀念的是那一段良性的关系,我所追求的是和一个人一同塑造这种良性关系,在这层关系里我们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也相互好奇,这层关系总能激发你我内心的活力和人性中善的一面,让我们互相透过对方看到更美好,更有趣的世界。正如《爱的艺术》书中所说道:“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 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所以当你发现在关系体中有一方是出于卑微的心态,如果你珍惜这份关系,你应该积极的去鼓励他并与他互动,使其不要因爱而徒生卑微,而是因在爱与被爱间而获得力量,只有这样这份关系才能长久发展,当你发现在关系体中自己是出于卑微的心态,那么你一定要明确这一扭曲的心态终究得不到一个有分量的爱情。你可以试着想想或许你并不是不优秀,只是你陷落在感情的泥潭里,把对方看的太重了,牺牲了自己的个体独立性,你可以试着调整心态,回归自我的生活再重新出发,如果对方关闭了心门或者依然摆着高高在上的姿态,那么请你果断的放弃,因为对方并没有意愿和你建设这段关系,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徒增烦恼。我们切不可执着于某个人或某种想象,或者执着于某种自我感动,而应该站在关系发展层面用理性的去分析可能性,用感性去体会内心的感受。
如何构建一段良性关系
在此之前我曾引用过弗洛姆的观点即成熟的爱是通过付出才得以创造生命力。那么除了付出外我们还需要具备哪些特质才能维护好这个良性关系呢?《爱的艺术》依然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即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关心
所谓的关心就是我们需要对这份关系运作的情况,对关系体中的另一方成长状况投入自己的注意力以及心血。正如书中所言:“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爱自己劳动的成果,人们为所爱之物而劳动。“换句话说我们热爱并珍惜我们亲手创造的关系,我们也热爱并珍惜对方,因为失去了对方,培育关系的土壤也将不复存在。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只是一种虚情假意,而远不是爱情。有些人会选择同时保持多份关系以获得某种认同感,或者再从中进行筛选,这样他的关心的专注度就十分有限,也很难建立良性关系,更何收获爱情的生命力。总之关系是需要双方一同用心投入精力去维护的,既要有关心的深度,也有要专注的强度,不存在一方努力就可以得到结果,一旦有一方的内心并不十分关心,那么这份关系就只能日渐枯萎。
责任心
当我们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只爱着自己,我们啼啼哭哭的向母亲索要乳汁寻求温饱,我们享受着无私的母爱。当我们长大一些时候我们学会了爱非我之外的人,我们爱自己母亲,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爱着与自己血缘相关的人。当我们成熟之后,我们学会爱可怜的人,爱受难的人,爱与自己不相干的陌生人。每一次爱的升华正是我们责任心不断提升的表现,也是我们爱的能力不断增进的表现。回归到爱情本身,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将两个毫无血缘关系并且陌生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将用自己毕生的努力和自由的意志一同创造一份超越血缘的爱、维护一份永恒持久的关系。责任心将驱使他们不再只为自我负责,他们将把对方看做是”我“的一部分,将对方的喜怒哀乐看做是我自身的喜怒哀乐,将对对方的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对待。没有责任心的人就如同襁褓中的婴儿,毫无爱的能力成天只能用愤怒的方式渴望着被无私的爱着。可以说责任心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
尊重
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的那样,如果缺乏尊重,那么责任心很容易驱使我们去奴役和控制对方。良性关系中的双方需要尊重对方做为一个独立个体拥有的自由意志和思想,尊重并帮助对方以其特有的形式成长,不向对方强加自己的意志。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因为个体的自由和特性,一段关系才会显得生机勃勃而充满活力,双方才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对方,聆听对方。尊重也意味着双方的地位平地,不存在卑微和高高在上的落差。
针对缺乏尊重这一问题,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共生体的概念令我印象深刻,所谓共生体即他们既是两体,又是一体。 他们生活在一起(共生),他们相互需要,他们在心理上却相互依赖。简单来说就是控制欲和依赖感,控制欲就是一个人希望控制对方,希望对方以其设定的方式而存活着以此获得他的存在感和安全感,而依赖感则是希望自己得到十全十美的呵护,放弃自己独立的意志,将一切事情交给保护者做决定。无论控制者还是依赖者,他们都将把自身的喜怒哀乐建立在对方身上,于是很多人会因为对方的所作所为不符合自己的预期从而抱怨指责对方,那么这样的关系最终会使得双方陷入一种困局,即双方都不能在对方身上发现新的灵感和快乐,这样的关系又会有什么意义呢?
了解
了解即良性关系中的双方出于关怀的心态去了解对方。有人曾说过昨天是今天的缘由,明天又是今天的结果。当双方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去了解对方内心的波折的缘由,这些缘由和对方家庭背景,和他过往所受的教育和经历的事件有着紧密的关系,当你耐心诚恳的透过对方的内心了解到造成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之后,你才能以同理心去感受对方的需求和痛苦,你才能更好的关心和帮助对方。或许怀着一颗空杯心态,站在对方视角去感受他的问题,站在对方视角去体会他的快乐,这样我们才懂得如何更好的去陪伴,才懂得如何更好的创造出对方想要的爱。毕竟人生而孤独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经历和体会,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渴望被人了解,被人关心,被人倾听,我们也渴望步入对方的世界,探索对方的神秘地带,我们希望在相互了解中找到精神的共鸣,也在了解对方本质的同时也发现了真实的自我。
总结
当我们了解了爱情,了解了良性关系,我们要清楚持久与幸福的良性关系是需要双方耗费毕生精力凭着他们相互的关心,相互的尊重,相互的了解去创造和维系的,因为关系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环境在变化,人心在变化。当我们开启一段关系的时候,更是需要审视自己内心世界是否健康积极,那些痴迷混乱,那些卑微低下,那些不信任感都是扭曲关系的内心波折,我们以为看不见的内心是可以轻易掩盖,我们以为得到了对方就是胜利,但事实上双方扭曲的关系不经意间就将问题暴露出来了,这样病态的关系一定走不长远。为了有能力构建良性关系,我们要做回真正独立的自我,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做一个有乐趣有思考有观点的人,在面对问题时候不沉溺于感觉,能够站在理性角度去分析问题,站在感性层面去体会对方的感受,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可妄自菲薄,既不过分执着,也不三心二意。
推荐资料:
爱的艺术-(美)艾·弗洛姆
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
系统之美-(美)德内拉·梅多斯
久石让在武道馆音乐会-视频
久石让在武道馆音乐会-音频
马克西姆钢琴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