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书的作者名叫沈书枝,安徽南陵人。
这是一本非虚构散文集,它不像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不像心灵鸡汤,没有故作姿态的言语。作者只是安安静静地写下一些关于童年的回忆。有关家人的,有关读书的,有关田野的,有关星空的,仅此而已。
越是安静的东西越是让人心生澎湃。反而那些张牙舞爪的,往往让人觉得毫无生趣。
在此之前还看过一本书,就是蔡崇达先生的《皮囊》。韩寒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天王刘德华对他的评价是,“看他的书我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同样的,《皮囊》这本书亦是一本非虚构作品。写的是故人,念的是过往。
好的文字就是这样的。她静谧无声却直抵心灵;她零零散散,却浑然有力。她不会因为故事的乏味而影响思想的厚重,也不会因为情感的克制而影响读者的共鸣。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1872/dd77d27a5070432d.jpg)
近些年不知怎地,兴许是年长了的缘故,总爱回忆起往事来,特别是童年。以前也会看一些书,但多半是小说,新闻,故事一类的。喜欢从中寻找一些刺激的,不为人知的甚至难以想象的东西。
如今不会了,读的书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归类,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广泛涉猎了。会不自觉地偏爱一些安静,克制,温暖的文字。比如非虚构,比如散文。有人说,一个人如果只是读他爱读的书就永远不会有进步,我以为,把爱读的书多读几遍也许会走地更远。
相较于“快“,我更热衷于“远“。
文字是一个最能识人心的东西。她会在冥冥之中把人归了类。偏爱诗词的人往往比较浪漫;偏爱小说的人往往比较活泼;偏爱散文往往比较温柔;偏爱古文的人往往比较学究。
总之,幸好,这世上还有这么多热爱文字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1872/94eb79955ad584ed.png)
人类用来记录故事的方法有很多,有照片,有音乐,有视频,林林总总。但别忘了,文字才是最原始的记录方式。它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开始。
有些东西单是靠光影来记录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厚重的文字来一字一句地打磨与雕刻,使之更加庄严,肃穆。唯有文字的锋锐才能把这些厚重的东西敲打进时光里。
年来多梦少年事,既梦闲人也梦君。
可能是心态更加平和了的缘故。以前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一两件事常常入我梦。越是入梦,越是记得清楚。现在不会了,有越来越多的人和事开始扎堆地往我梦里钻。
有校门口的便利店,有田野里的西瓜地,有树林间的小池塘,有星空下的凉席和平房……
有油菜花田里的小蜜蜂,有浅浅池塘里的小蝌蚪,有雪天里屋檐下的冰锥子,有庭院里的沾满铁锈的老水井……
它们就像一幅画,装饰着我的整个梦乡。
在梦里,我可以把星星捧在手里当瓜子磕,可以把月亮摘在手上当棉花糖吃,也可以把太阳挂在榕树下当路灯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1872/3f649321203275a0.jpg)
它们都曾那么真实地出现在我的身边,现在也许还在,只是没那么多了。
就像喜欢一个人,曾经是那么地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即便终究是要分道扬镳,但那些曾经快乐的时光是真的,无论你走的多远,它都会躲在一个不远处,安安静静地,偷偷看着你。
所以啊,我在想,是否也应该为那段美好的时光写些什么。哪怕是一封信,哪怕是一句话,至少,给她们一个回应,告诉她们,我从未走远。
故而,从今日起,我便也拿起笔来,写下那些事,记住那些人。
有时候会想,90后的童年可能是最后一批有自然味道的的童年了。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钢筋水泥里,他们可能很难闻到一场细雨后,带有洋槐花味的晚风是什么味道。他们也很难体会,夏夜的屋顶上,露水沾衣又是一种怎样的冰凉。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1872/5b07726fe139c7a6.jpg)
这些当然是可惜的,因为时代的进步夺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童趣。只是,我怕更可惜的是,那些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童趣也被时代的洪流冲刷地一干二净。
所以,关于那些,我得写下来。等我再成熟些的时候拿出来看看,但愿,笔下依旧是曾经那个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