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和簋,最早是古代用于烹煮食物的器具。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并逐步形成了随葬品“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的严格等级制度,是继承人对祖先尊卑秩序的效忠仪式。这些深埋地下的鼎和簋,被视为传国或传家重器、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促成了我国青铜艺术的光辉灿烂。
“何以中国”先用鼎和簋来表现宗法理念,当然是最合适不过的。在众多名贵的青铜鼎和青铜鼎中为什么会选用小克鼎和追簋呢?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谈到中国青铜鼎,大家肯定会想到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司母戊鼎”或叫“后母戊鼎”;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字数最多的毛公鼎;或是前段时间国家博物馆举办“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中的子龙鼎、大盂鼎、大克鼎等。但它们都太大了,摆进文华殿不太方便。
小克鼎是与大克鼎一起出土的。清光绪十六年 (1890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包括大克鼎1件,现藏上海博物馆,小克鼎7件,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1件)、故宫博物院(1件)、南京大学历史系(1件)、天津艺术博物馆(1件)和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1件)、藤井有邻馆(1件)、书道博物馆(1件)。
小克鼎口部微敛,方唇宽沿,立耳,腹略鼓,腹壁厚实,蹄足,形制厚重;颈部饰有三组变形兽面纹,间隔以六道棱脊,腹部饰宽大的环带纹,立耳两侧饰有相对的龙纹,三足上部是凸出的兽首。整体气魄雄浑,威严沉重,纹饰疏朗畅达,不以细致见工。
小克鼎的铭文讲述了一个臣子“膳夫克”与周天子的故事。克氏家族是西周孝王时期的大贵族,克曾担任过周孝王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并且负责向下传达周天子的命令。正是由于克的祖父师华父辅佐周王室管理国家建立功勋,才赢得周天子铭记师华父的伟绩,从而不忘提拔其孙克为膳夫。克为了不忘周天子对自己的恩赐,不忘记祖父对家族的荫庇,遂铸鼎纪念。大克鼎是克纪念其祖父师华父及周天子对自己的任用和赏赐而铸,小克鼎则是宣扬周天子美意和祈求自己子孙康顺福佑永远保持荣誉而铸。
知名的青铜簋也有很多,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代“专簋”,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西周第一青铜器“利簋”,首都博物馆的“班簋”等。但都是孤品,而追簋传世的有6件之多。有2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1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为当年布伦戴奇的收藏;1件在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另有1件下落不明。
追簋器体较大,侈口,鼓腹,圈足,下附方座;隆盖,顶有圆形捉手;腹部两侧以回顾形龙为耳。盖缘、口沿下饰窃曲纹,腹部饰连体龙纹,方座饰卷体龙纹。
追簋所刻的铭文讲述了一个臣子“追”与周天子的故事。主人公“追”为周天子鞠躬尽瘁不辞劳苦,于是周天子也多次给予他奖励。为了感谢周天子的慷慨,“追”做了这件簋器,以纪念周天子的祖先。用这种祭奠的方式祈求自己能老寿、长命、善终,永世为天子之臣,而追的子孙后代也将万年珍视这件器物。从这段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追”对伴君如伴虎的清醒认知,并如同献祭一般地将对周天子的永世称臣刻在铭文上,以换来自己与族人的平安。
据于以上资料我分析,小克鼎和追簋在精美程度上不输于同类,而且它们都一次出土多次,加上铭文内容,共同体现了器物主人的尊重地位,反映了“九鼎八簋”的宗法理念,再加上它们都是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何以中国”展中,反映宗法的最好展品。
不知您是否同意我的分析,期待您的指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