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江晓白影评集简书电影院
《我这一辈子》:一部平民史诗

《我这一辈子》:一部平民史诗

作者: 江晓白 | 来源:发表于2018-10-14 22:45 被阅读98次
    《我这一辈子》:一部平民史诗

    文:江晓白

    《我这一辈子》这部电影改编自老舍于1937年抗战前夕创作的同名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我”是一个自尊要强的普通中国人,一辈子苦熬苦奔,却始终斗不过世道、斗不过深爱的妻子、最信任的朋友,最终在兄弟情仇、人伦惨变、时世变迁中,度过了一生。

    这部讲述北京城一个普通巡警坎坷一生的悲剧,老舍用4万字左右就交代了。但留给读者的思索和感叹,远远不止如此。

    小说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

    老舍在这部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作品中,除了对下层民众寄予深切的同情以外,还注入了他深刻的历史批判精神,以一个人物的一生刻画了中国近代史上那个政治最动荡的年代。

    因了小说这种史诗性质,电影在二度创作时的史诗性就更具有先天优势了。

    电影拍摄于1950年,在1995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时获得了“世纪奖”。很多影评人将它誉为“平民史诗”,这就与原著小说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沧桑的历史感和宏伟的厚重感不谋而合。

    下面我们从电影镜头和语言中,聊聊这部“平民史诗”铸就的过程。

    影片在苍凉的旁白中开始:“北京啊北京,这是咱们中国的古城啊”,声音饱经沧桑,背景是灰茫茫的北京城,悲凉和沉重感扑面而来。

    接着,影片中展现了“我”这一生的历程:

    青年时期的踌躇满志:“虽说着一个月就六块龙洋吧,可咱图将来有升成不是”,

    老年时期的穷困潦倒:“我什么也不说,让大伙来评评这个理儿”。

    语言上的严谨和张力,把“我”在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下的喜悦、期待、无奈、悲愤、哀伤等等,表达得淋漓尽致。

    影片用一个镜头将时代的烙印传递给观众:海福(“我”的儿子)不愿意替日本人当巡警而是想去打游击,“我”冲着他吼:

    你不汉奸,我他妈汉奸,我愿意给日本人当巡警啊!你要走走你的,等你打胜了回来,把你这汉奸爸爸枪毙了!你要不走,待在家里头,让我这汉奸爸爸养活你。

    这当然是一番气话,但其中的委屈、无奈、愤慨,把一个长期压抑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凄苦心理,表现得纤毫毕现,让观众心酸落泪。

    影片进行到后面,发生了“辛亥革命”,导演给了四个镜头:

    第一个镜头:先是一副中国地图,而后落在“武昌”上;

    第二个镜头:中国地图幻化出孙中山头像之后,响起一声炮响;

    第三个镜头:一面打着“辛亥革命”字样的五色旗以及一副“京师警察厅”的牌子;

    第四个镜头:老赵和“我”在酒馆里议论:这共和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儿。

    这四个镜头中的棋子、牌子和议论,个人理解为,导演是想说,辛亥革命进行得非常不彻底,民众的生活并没有随之改变。

    “我”这一家子的命运和结局,仍然艰难。

    电影的结尾部分,革命者申远倒下,“我”的儿子海福一跃而起,红旗招展。

    这预示着革命后继有人,也表明“我”的下一代,不会走“我的老路”。

    毫无疑问,比起小说,电影的结尾很光明,给人希望,也更符合主流价值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这一辈子》:一部平民史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xx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