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电影生活家
《驴得水》 ,一部现代寓言故事

《驴得水》 ,一部现代寓言故事

作者: 畅游0321 | 来源:发表于2017-04-10 13:15 被阅读130次

    《驴得水》是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讲一个笑话,千万别哭”,我没哭,但看得心里发堵。

    故事讲的是民国年间,几个姿态各异、怀揣教育梦想的小知识分子来到偏远乡村办教育,学生少,条件差,却也自得其乐。一纸电报打破了平静,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原来老师们虚设了一个叫“吕得水”的老师,靠着这份空饷贴补学校费用,缓解财务紧张,“吕得水”是套用学校一头运水的驴“驴得水”。老师们慌乱中抓个目不识丁的铜匠冒充,连夜培训(学校太偏远,收到电报已在一个月后,发现特派员第二天就到)。好在铜匠天资聪颖,几句英语一学就会。第二天特派员到,女老师张一曼发现自称英国留学回来的特派员其实听不懂英文,就让铜匠用不知什么语言假装朗诵莎士比亚诗句,顺利过关。

    不料冒牌“吕得水”老师被树立为教育典型,,获得美国人的教育慈善资助,学校教室也改名“得水”教室,学校每个月多了三万元资助。

    好景不长,美国人要来实地考察,眼看要穿帮。为圆一个谎言,要编更大的谎言。谎扯得多了,淡扯得大了,各种丑恶、卑鄙、混乱不堪一起上演。冒充“吕得水”的铜匠已不再是当初纯朴、无知的无辜群众,跟着校长女儿学了一个月的新知识,有了张一曼老师的“性培训”,经历了被斥为“牲口”和权钱诱惑的起落,变得冷酷、贪财、唯利是图。在特派员的支持下折腾得几个小知识分子斯文扫地,丑态百出。直至要娶校长女儿,要跟随美国人去美国。

    几个光鲜的知识分子,在权力和枪口的淫威下,悲态、丑态毕露。女老师张一曼,爱美崇尚自由,还喜欢“睡服“男人,因为骂铜匠的一句“牲口”被剪掉头发,剪成了秃子,还被因爱成恨的男老师用各种下三滥的污秽语言辱骂、被特派员的手下欺辱直至发疯。男老师周铁男,富有正义感、嫉恶如仇、不惧权威,却在子弹擦脸而过后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跪在特派员脚下成了一只摇尾狗。另一个男老师裴魁山,常把理想挂嘴上喜欢斤斤计较,对张一曼表白不成,就睚眦必报极尽刻薄、恶毒语言辱骂,还极力巴结特派员充当帮凶和打手。

    而为干崇高理想主义的大事(乡村教育实验)不拘小节的孙校长,在一次次的圆谎行动中,一次次退让做事的底线,剪掉张一曼的头发,哀求女儿冒充“吕得水”的未婚妻,直至自己被绑在草棚又差点儿搭上了宝贝女儿。唯一前后一致的是校长女儿孙佳,单纯、热情,教了铜匠知识却反受其害,在父亲被绑性命堪忧下只有被迫答应嫁给铜匠。终于,各种矛盾在铜匠与校长女儿的婚礼现场总爆发,一切陷入极端混乱。

    混乱过后,美国人走了,特派员因贪污被查,铜匠不知所踪,女老师张一曼疯了,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校长和两个男老师恢复如常,继续教育梦想,校长女儿丢下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过去的如果让它过去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去投奔了解放区的哥哥。

    电影的前半段几个老师插科打诨、幽默风趣,夹杂些无伤大雅的荤段子,还有稚朴、聪颖有着一副好嗓子的充满喜感的铜匠,故作姿态实则贪婪、草包的特派员,知识分子们竟然还在这个荒凉的乡村学校挂起了彩灯,伴随音乐跳起了舞。这里简直就是自由的乌托邦,轻松、愉悦。

    后半段却是急转直下,没有任何的铺垫、过渡,前半段里昂头、自尊的人们在丛生的厄运中变成了可怜虫,各种丑恶、卑贱劈头盖脸而来,直至一声枪响,一曼自杀。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手法让人非常不舒服。不仅仅是由喜转悲,笑中带泪,更是各种扭曲。反正我的感觉不仅仅是悲,更多是心塞。

    《驴得水》的故事是讽刺、荒诞的,荒诞照进现实,又处处透着现实的影子;又是一反常态、打破常规的,它不怕让人不舒服,让人心塞,横冲直撞而来,毫不留情地揭开风和日丽、温情脉脉的假面。

    几个知识分子扛着教育理想主义的大旗,在偏远的蛮荒之地构建教育的理想国,看起来是多么崇高、美好。但是自始至终没出现一个学生,也许可以说因为故事发生在学生放假所以没学生,但是不是也可以说不切实际的所谓教育理想只是一厢情愿。荒凉的小学校挂满了彩灯,更让这一切像是一座空中楼阁,“看上去很美”地停留在虚无的高处。

    铜匠读书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更是对这种教育理想主义的讽刺。读书前的铜匠虽愚昧却不乏纯朴,读了书的铜匠,开始有各种复杂的心思,当面对金钱、物质的诱惑时,更是利欲熏心、冷酷无情。原来知识和道德,是两码事,有了知识并不必然拥有道德。可能正像几个老师说的:也许最该受教育的,并不是农民。而崇高的教育理想主义,在围着权力、金钱打转中,也早已经异化、变质。影片结尾当一切恢复平静,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三个男老师又回到电影开头的场景和模样,昔日的口号和仪式依旧,在女老师张一曼自杀的枪声中重拾教育理想,看起来是多么荒谬、讽刺、悲凉。

    现实往往并不是你所希望的美好舒适温情,看上去崇高的东西也许只是无法落地的虚妄,或者在现实的摧残下腐烂变质。厄运降临时也常常是突兀、没有任何征兆,一件接着一件,在被挤压得无所遁形、狼狈裸奔后,又会在疯狂和平静间留出缝隙,待尘埃散去,你又整理好自己,光鲜亮丽地上路,仿佛并不曾发生什么。这,似乎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那些的不舒适,往往比舒适、愉悦的更接近生活真相。

    被斥为“牲口”的铜匠,一开始只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劳苦群众,竟被树为教育典型,而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却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被否决掉。进而铜匠又成了掌握几个教师生存大全的关键人物,甚至成了权力招摇的旗号。而几个可怜的知识分子要看着他的脸色行事,甚至为了满足他的无理、冷酷要求而去剃同伴秃头,用恶毒的语言去攻击同伴。

    知识分子攻击起同伴来,其语言之恶毒、下三滥也是让人瞠目,原来最致命的一击往往来自身边最熟悉的人,直至女老师不堪其辱而疯掉。而当子弹擦身而过,滥用的权力可以随便夺人性命,半只脚踏进鬼门关,什么尊严、清高,全都不值一提,他们有枪,保命要紧,赶紧跪地求饶,再遇到事,早早溜掉为好,就是看到女老师被欺侮,也蒙起头当作没看见。或者眼见得权力耀舞扬威、肆意妄为,就见风使舵,向权力献媚,甚至想要双手牢牢握住权力治别人于死地。或者是以为可以圆滑地游走于权力的缝隙,在腾挪退让之间找到生存的空间,却原来威权之下个人如蝼蚁,绑你杀你都是分分钟的事。穿越时空,这一切,是不是会有些眼熟?那些个知识分子们互相揭发的年代,那些权力被肆意滥用,生命无尊严的年代……

    电影用生硬的急转直下,用夸张、戏剧化的表演,用强烈的不舒适,还有校长女儿那句直击人心的“过去的如果让它过去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在敲击着我们,往事并不如烟。

    好在,电影还有个明亮的结尾,校长女儿孙佳离开了这个让她失望、伤心之地,去投奔新的理想主义,山坡上彩球跳动……

    不喜欢这片子的人可以挑出它的一大堆毛病,比如后半段太突兀,戏剧化痕迹太重,场景转换、摄影水平太低,电影镜头语言过于贫乏......喜剧到悲剧的转换有点儿硬来,叙事不流畅,人物前后的变化突然。无法否认电影的硬伤。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略带夸张的戏剧化的表演,没有前后段的巨大反差,就很难有这么大的冲击力,况且用戏剧化的手法来拍的电影也很多,比如《狗镇》、《杀戮》、《十二公民》……个人觉得,《驴得水》的价值在于有勇气、有智慧去编这样一个充满隐喻的现代寓言故事,在当下这个娱乐、票房为王道的电影圈难能可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驴得水》 ,一部现代寓言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ys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