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拆不成器
大S、李湘、王力宏……离婚盛行的年代,“般配的套路”还有用吗?

大S、李湘、王力宏……离婚盛行的年代,“般配的套路”还有用吗?

作者: 熊妈侯蕾 | 来源:发表于2021-12-17 22:05 被阅读0次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小姑娘说:大S、李湘相继官宣离婚,偶像王力宏也证实提交了离婚申请,之前的“爱情神话”都像肥皂泡一样幻灭,坊间那些言之凿凿的“教你成为般配伴侣”的套路,果然不过是智商税、割韭菜的骗局罢了。

这话听着就不光是悲观,还有点愤世嫉俗的意思了。关键吧……这小姑娘在两个月前,刚从我这里借了一本书去看,书名就叫《如何成为般配的一对》。这就……

说起当时借书给她,也是因为偶然听她说起和男朋友总吵架,俩人感情也不可谓不好,但就是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应对得身心俱疲。我倒也不是好为人师,只是刚好看到这个书的标题比较对症,就说可以拿去看一看——书籍封面的推荐语赫然写着:

剖析45种人格伴侣组合,东西不同性格的伴侣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特征,破解亲密关系困扰,让你和伴侣之间多几分幸福的可能。

你看,这……就算没啥助益,总不该起了反作用吧?

亲密关系中的九型人格

出于对自己推荐的书负责的想法,我就发了个微信消息问候了一声。谁知这一开头不要紧,小姑娘瞬间开启了吐槽模式,说这本书“看似具体实操、写满了九型45种不同的关系组合应该如何配合调整,实则虚头巴脑、连如何确定人格类型都故意模糊”,实在是“华而不实的典型代表”!

作为一个不算资深的心理学爱好者,我对于“九型人格”只是听过,没啥深入研究,只勉强知道这是一种“基于动机且以九种核心动机为导向的人格系统”。不过以我的浅显理解,各种人格分类的理论系统,大都是以某种特定的分类方式对人们的行为倾向进行划分,给出一些方向性的指导意见。从这个角度讲,不同的分类方式只是形式上有所差别,目的都是指向自我觉察的——就跟星座、运势之类有点像,相信的人就很相信,不信的人也能自圆其说;信与不信每个人都可以自己说了算,也犯不上如此“失望”吧?

还没等我再说什么,小姑娘已经主动分享了她的“具体理由”:要讲九型人格,肯定要先确定每个人是哪一型啊!我以前也做过一些人格测试的题目,虽然要反复做很多选择题,过程很繁琐,但看到结论的时候还是觉得挺准确的,对我认识自己有帮助。可是这本书,不仅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渠道来进行测试,居然还说这样的话——

虽然测试提供了一条特定的路径来找到你的类型,但我建议不要把结果放在心上。当你试图确定自己的类型时,测试会降低了解自己的这个认识过程的价值,并且测试结果会让一个刚接触就行人格的学习者感到困惑。慢点走比较好。

其实我还挺理解这种“不解”的。本来嘛,明明后面有一大堆两两配对的类型分析,眼看着只要对号入座就能直达“成为般配的一对”的“终极秘密”,正迫不及待的想往前走,却发现——道路堵在了开头的地方!而且,这个作者不提供靠谱的测试题就算了,互联网这么方便我自己找一个也行啊,你居然还要说“测试结果不要放在心上”?这时候估计已经不是“不解”而是“不爽”了:这不是喝鸡汤不给勺子嘛?

不过在书中,作者对于“怎样确定你属于哪种人格类型”有详细的说明。她之所以不推荐简单直接的“测试法”,并不是因为测试法提供的答案可能不准确,而是认为:

九型人格智慧提供的自我觉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渐展开。因此,我发现测试可能会适得其反。我建议,与其依靠快速的在线测试来得到非黑即白的答案,不如通过自我探索、觉察和自我反思来寻找自己的类型。

不难看到,在作者这个研究者看来,九型人格的关键并不在于“定型后”的对号入座,而是在“定型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探索、觉察和发现——换句话说,虽然很多读者都想直接知道“我和谁比较配”,作者却要求我们“先知道你自己到底是谁”。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应对和防御机制、叙事、模式和动机,这些都可以塑造我们的人格。许多人格类型学就止步于此,但九型人格帮助我们解开了隐藏在自我深处的真正本质,即成为真正的自我意味着什么。

发现九型人格的过程最终是一个学会相信自己的练习过程,即你学习、观察、研究和反思的练习过程。在这一切结束时,你才能发现你自己的类型。

回头看看小姑娘的“不爽”,多半正是因为她本能的感到这个“发现”过程实在是太……麻烦了,只想一步到位直达终点。可是作者非常执着,切断了所有“捷径”(直接通过一个测试得出结果)的可能,让她不得不看到自己对“过程”的回避——正是“我不想面对过程”这个扎心的事实让她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经历这么麻烦的过程再确定自己的类型呢?既然最后总要有一个“结果”,是否经历“过程”还重要吗?

重要!

学习九型人格,通过将注意力吸引到我们人格中未受挑战的模式上来引导成长。……(它)让我们注意到自己的阴暗面,或者那些我们在潜意识里知道其存在却不明了的部分。阴影是我们自身最黑暗的部分,我们通常会躲避或麻痹它们,但这严重阻碍了我们的成长。

如果只看结果,过程就是个“暗箱”,不知道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即使结果是清晰确定的,我们对它也没有任何掌控感;观察“过程”,就是要把“暗箱”揭开,清清楚楚的看见里面到底有什么,是怎么运作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调整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而影响、甚至是掌控最终的结果。可以说,看清了过程,结果就是“由自己创造”的;看不到过程,结果就是“被命运安排”的!

因为——

你无法改变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很多人喜欢做各种心理测试,表面看起来是为了“更了解自己”,其实只是为了给日常行为贴一个标签,给“我就是如此”找一个理由,这样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延续之前一直改不掉的(多数是自己也认为不怎么好)的行为。但在《如何成为般配的一对》一书中,作者却引用九型人格的研究前辈的话告诉我们:“九型人格并不是要把我们放进一个盒子里,而是向我们展示已经进入的那个盒子,以及盒子的出口在哪里!”

讲到这里,理解并确信了“探索九型人格的过程”才是关键,然后呢?这条“自我发现”的觉察之路该怎么走?作者也没有故意藏私,给出了两条中肯的“探索方向”:

1、从好奇心开始。

2、关注动机,而不是行为。

简单的来说:与其老想着“我讨厌那样做”,不如试着说:“嗯,这是一个有趣的反应,我想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就是在“带着好奇心关注动机”了。

就这么简单吗?其实并不简单。

判断一个人的外表和行为是很容易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这样做,并且从没怀疑过这种做法有什么不对的;要找到“真正激励你的动机是什么”就不那么容易了。事实上除了自己,没有其他人能清楚的洞察一个人的核心动机。只有对自己带有足够的好奇心(通常这才是最难的部分),才能克服本能的直觉反应(做容易的事——关注行为);只有相信自己能找到核心动机,才会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说了半天,还是要‘自我觉察’啊。”小姑娘可能有点失望:原本以为真能有立竿见影的捷径,绕了一圈还是回到了“老生常谈”。

不该意外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那些你“听好多人说过有用但自己一直没实践过”的做法,通常就是“真相”,而且往往是唯一的真相。

“那……娱乐圈那些明星,也是因为没有向内探索自己才会离婚的吗?”面对小姑娘的这个问题,我没法直接给出答案。

但我知道,所谓“般配的套路”,绝不只是对着书在45种不同的伴侣组合中按图索骥——说到底,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操作说明书”,能起到的作用的,除了在“自我觉察”中发展自己,还有:

简单地认识到我们都是不同的,就足以帮助我们对他人产生更多的同理心。了解伴侣的九型人格类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他们,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出现误会时表现出善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S、李湘、王力宏……离婚盛行的年代,“般配的套路”还有用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zm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