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旗
田大发俩口子已经到了“纠结”的年龄,他们都五十二岁了。唯一的女儿去年交了一个男朋友。女儿大学毕业在外地就业,男朋友和她在同一公司工作。
田大发夫妻见过女儿的男朋友。他们对这个男孩本人是没啥挑剔的,只是对他的家境很是不满意。原因是,男孩的老家在一个边远的山区,家境并不富裕,根本没能力给儿子在城里买房或买车的。他们担心以后女儿和他成了婚,生活上一定是很清苦的。
当他们把这一忧虑告诉给一位当老师的好友时,好友的一番话让他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好友说:“你们俩口子做了大半辈子的生意,资产过千万。而且你们只有这么一个女儿,以后的全部财产,还不是由女儿来继承吗?这叫’肥水必流外人田’!你的未来的女婿穷点怕什么?他们以后的生活有你们的财产给打江山、兜后路,你们何苦为此担忧你女儿的未来生活呢?!”
接着,这位好友向他们讲述了他的观点......
“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句流传了千余年的老话,如今仍在我们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流传和应用。
在古代,能让人们安身立命的生活来源,靠的是农耕种植的收获来保障的。如果播下种子的土地颗粒无收的话,那就将会成为危胁人们生存的灾难了……所以,为了确保自己的土地能有收成,水和肥料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于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句很现实的生活用语,便应运而生了。这句话的实际意义,就是说,人们在经营种植自己的土地时,必须把庄稼所需要的水和肥,牢牢地掌控好,而且不能流失或浪费。即使自家持有充足的水肥资源,也决不可轻意地让别人得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内涵,已经由特指的种田物资一一水和肥,演化为“利益资源”,即“好处”或“好事”。凡是手里掌握和占有某些“好处”或“好事”等利益资源的当事人,在他们欲想“转让”这些利益资源时,首先会考量到,一定要优先着眼或顾及到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而绝不可以把自己的“利益资源”,轻意地让毫无关系的外人得到......
所以说,当今的人们,在从事各种现实的社会活动中,仍旧在潜移默化地遵循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定律。
然而,事实证明,从古至今,历代财富资源(肥水)最终的归属人,即享受者,几乎全部是“外人”。那些一辈子都在为财富奋斗的当事人,当他(她)们百年之后,人们就发现了一个铁的事实:享受到当事人财富的,却全是与当事人八杆子打不着的“外人”!
在这里,用“窥一斑可知全豹”的感知推理,通过现实中的真实例子来证明:肥水是必然流进外人田的。
有一对中年夫妻,他们在三十多年前下岗后,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打拼,他们现在不仅有车有房,而且在银行还有近百万的存款及一处门市房在出租。应该说,他们已经属于绝对的小康之家了。他们夫妻仅有一个女儿在外地工作。现在,他们把所有房产都登记在女儿的名下。就是说,在他们百年之后,他们这辈子挣到手的财富,全部是由女儿继承的。
就是说,这对夫妻的“肥水”,一滴不漏地流到了“外人田”里一一笑到最后的人,却是他们的外姓的女婿!
如今,像这对夫妻的“肥水必流外人田”,即所有的财富必然转移到“外姓人”名下的结果,已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了。
而让人十分不解的是,上面提及的这对夫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却不太像个有钱之家。如:买菜买粮宁可多走远一点的地方,专挑价格便宜的;平时很少购置新衣服;废弃塑料瓶和包装纸壳箱也舍不得扔,留着卖给收废品的......说白了,就是节省着花钱。
于是乎,有人这样形容他们:这是给外姓人攒家底呢......
其实,这对夫妻目前的生活表现,代表了成千上万对夫妻的状态。对自己在生活上精打细算,而对子女的花销上却出手大方..….他们口挪肚攒的最终结果,就是在将来的“外人田”里,多多地储蓄着“肥水”。
世上的财富资源从来是没有终身制的。
所以,“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也是对财富“再分配”和“重新洗牌”规律的一种演化的解释,也是社会历史发展一个颠覆不破的铁律!
这位好友最后说道:“肥水必流外人田”这句话,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了,难道还需要:“谁来告诉我,是对还是错,问询南来北往的客”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