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本真的状态去创造
——南明教育集团暑期人文共读研修日志系列之001
一、我们如何回炉
前段时间,叶开老师的“回炉论”在中小学语文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所谓回炉,不过是在职教师再学习的形象表达。按说,这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尤其在这个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常识的时代,而且,国家在每年暑期也都会进行在线培训,各学校平时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学习也不少,然而却为什么会触痛了教师敏感的神经,引发关注和争论呢?
大体而言,这一方面出自于教师自身的一种普遍的自卫心理。需要回炉的结果,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不合格导致的,这个判断伤害了教师的自尊,所以会本能地反感,并进行不理性地回击。其实,反感或回击的教师在心底也是承认的。这是面子之争,也是存在意义发生危机之后的必然反应。另一方面,是回炉方式的异化,无论是国家组织的在线培训,还是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学习,都只是在走形式而已,多数只是在耗费教师的休息时间,而不能给教师以获得提升之后的满足感。重要的是,这样的形式还是强迫的,异化的学习,只能把学习的享受变成对知识的厌恶。
南明系统的暑期学习不叫培训,而叫共读。培训本身就带有强迫的意味,它潜在的意思是,有一种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为某个知名专家或教师所掌握,他们作为权威,向参与培训的教师传授,从而让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快速提升。然而,这样的理论或方法仅仅只是昙花一现的快餐,根本无法触及教育的本质。因此,年年培训,只是时髦理论和方法的贩卖而已,根本无法触及教育的本质,更不会激发教师主动地去追问和探究。时间久了,必然会沦为形式,必然会导致懈怠,必然会被异化。
共读则不同,它以人文经典为材料,阅读为主,讨论为辅,先行者导读,共读者追问,共同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关键的是自由参与,而非强迫。实实在在地共读,而非形式。去年暑期,我们共读的是诠释学系列书籍;今年暑期,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启存在主义系列经典书籍的阅读,包括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林中路》,汉娜·阿伦特《人之境况》、德勒兹《尼采与哲学》。
二、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及《存在与时间》的意义
作为先行领会(或称作前理解)的补充,干国祥老师先从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探讨开始。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是相对的,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解构。形而上学者相信有真理,执着于对固定真理的追寻。
在西方,形而上学哲学家黑格尔发现了辩证法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即正反合,历史是一个不断自我扬弃的过程。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是静态的。马克思虽然批判形而上学,但其本身也是形而上学的,只不过他追求的是动态的、发展的真理,最后发展为社会批判理论。黑格尔的哲学是思辨的、静态的辩证法,马克思则是发展的、动态的辩证法。
在中国,道家的道(真理)也是形而上学的追求,道家信仰无,是无中生有,从有追问到无,主张无为而治,不干预万物。人就是生活在形而上学之中的,生活在真理中。儒家的道是有,是存在的,存在的就是大道本身,如果没有形而上的道,形而下的器物是不存在的。所以儒家主张创造万物,要“赞天地之化育”。
在西方,当马克思说形而上学是错的、尼采说上帝死了的时候,就出现了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就是信仰崩塌,人们信仰的一切被摧毁。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理论被连根拔起,这是它破坏的一面,但同时,它也揭示了一直蒙蔽着我们的谎言,这个世界哪有绝对的真理。
西方已经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在这个时代,有信仰的人是很幸福的,他们生活在安全的堡垒之中。虚无主义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我们要欢迎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是对谎言的揭露。虚无主义是破,把旧的东西都摧毁了。在虚无主义当中,一定会去寻求真理。不寻求到真理,人会死不瞑目。虚无主义意味着不安,拒绝被所谓的绝对真理招安,真理都是谎言。我们通过阐释,或者继续生活在传统之中,对旧的词汇做新的阐释,或者创造新的词汇。
所有古代的真理都是在阐释当中的,形而上学让你活在谎言当中。哲学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制造虚无主义的历史阶段和虚无主义之后的历史阶段。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就是这么一种寻求,在虚无主义的基础上,重新追寻真理。
海德格尔站在尼采和马克思之后,尼采把所有的形而上学称作虚无主义。《存在与时间》是
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林中路》是晚期的思想,追求的是诗意。
三、两种不同的追问方式
“存在”、“有”或“是”这些词语与语言学上的意义不同,海德格尔借助“是”这个词,追问一切东西的存在意味着什么,是对万物的追问。
追问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然科学的追问。比如中条山,我们说它是大地上的山脉,这是与人的存在无关的追问方式,要求客观地认识事物,但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与人的关系。这样的追问,只是为了证明,人是可以客观地认识世界的。一是人文学科的追问,这是一种诗意的、温情的、历史的和文化的追问方式,是一种存在关系的追问,比如称黄河为母亲河,又比如运城人与中条山的关系,绝不仅仅只意味着一座山脉。
这是两种观照世界的方式,即科学主义的和人文主义的。但无论哪种观照方式或追问方式,都是和人相关的。只不过,在人文科学的观照中,是有中心的,而远近是相对的。我们现在和星空很远,离屏幕很近,但对星空和屏幕的观照并无高下好坏之分,这都是人的境遇决定的。分别好坏高下是很荒唐的,是自我欺骗和自我安慰。
海德格尔只是在追问而已,但最终是追踪不到真理的。所以《存在与时间》只有上部,没有下部。但海德格尔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如果追踪到了,就失败了。因为根本不存在一个固定的真理等待着你去捕捉。
哲学给我们的好处是思考的方式和追问的方式。海德格尔从人的有死性来追问存在,如果人不死了,人就彻底地虚无了。他从死亡理解时间,从时间理解存在,这是很了不起的。只不过,海德格尔的问题在于,把极端理解成普通情况。比如刚出生的婴儿,他有死亡意识么?当然没有,但他却在不断地探索和追问中。
哲学通常的追问方式,是定义法,即属加种差,追问下去,物是最大的概念。所谓格物致知,就是把万物放在格子之中,是科学的思维,但不是追问存在的方式。海德格尔提出一种追问方式,这种追问方式让习焉不察的事物明亮起来。前者是普遍地看见,是平均地领会,后者是一种是凝视,与事物照面。
四、此在,作为对存在者存在的追问
发问就是寻求,任何寻找都意味着已经被召唤,已经发生关系,已经有很多了解。了解越多,越能够问到本质上。
谁在追问?特殊的存在者,就是此在。此在是发问者,是寻求者,当发问的时候,已经发生了关系。某种先行领会已经发生。
对存在问题进行科学的回答就是存在论。任何科学的进步,重要的是新的视野的变更,追问方式不改变,科学就不可能进步。
人文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让学生有先行领会。存在论是一切科学的根据,科学就是对事质领域进行分类。对存在问题的提法不一样,一切就不一样了。新的提法,会导向新观念和新实践。教师如果对教育的理解没有更新,他就不可能进行创造。
对存在者存在进行追问的此在,就是哲学家,此在与其它存在者不同之处在于,要追问存在,就必须通过此在进行追问。此在是天生领会着存在本身的存在者,这就使得此在在存在论结构中具有优先地位。
存在主义就是此在主义,是活生生的。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就是追问此在,追问此在就是基于先行领会的刨根究底的追问。
标签化是不能把握世界的,理解不能被两次相同地把握,因此并不存在绝对真理可以捕捉。这样,形而上学就已经破产了,但其遗产是珍贵的,我们要对儒家、道家进行重新领会。
六、存在论意义上的时间
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其实是空间。我们说日月如梭,日月是空间的,而不是时间的,它们仅仅只是时间的标示。自然现象或人造物——钟表所标示的时间,都是空间性的。死亡才是最本己的时间,发生于存在者内在的才是最本真的时间。换句话说,时间性才是时间,向死性才是存在意义上的时间。
通过外在世界的存在者来理解自己,此在的存在是最近的又是最远的,不能把已有的观念放在对此在的分析上,不能用不是根本的东西来分析根本的东西。现象学要追求本源,要悬置已有观念。人生活在语言之中,通常情况下,人对世界的理解是语言提醒的,不是存在提醒的。要警惕已有的理论,它可能会误导我们。
哲学上关于此在的认识很多,有情绪的此在、操劳的此在、社会的此在、劳动的此在,而海德格尔则认为,是理解的此在,是有必死性的此在,是有时间性的此在。
七、现象学与存在论
我们的感知被文化塑造,现象学要我们回到事物本身,本真地面对本身,回到原初关系。我们应该用现象学的方法去观照一切事物。
显现是事物的本己状态,是现象学的,而捕捉真理则是形而上学的。显现就是命名,人类就是命名者,命名就是真理,就是道出事物的本质。自然就是自己显示,自我照亮,道的法则是让万物自我显现(道法自然)。自然界与自然是有区别的,自然是存在者之显现。现象学不是方法,是原则,是态度,是姿态。现象学主张习得,形而上学主张传授。
现象是本身所是,现相是表现出来的,是表象。现象是我们与事物的照面,是万物与我们的关系。事物向我们显现,是一种关系。与现象是一种共生关系。现象不能单独地、孤零零地去认识。
逻各斯是通过话语让事物显现。命名只有指向真理才能被记住。面向事物本身,才能发现共同性。语言揭示成功的时候,就指向了真理。
我们的困难在于,词语被加上了层层的包裹。我们无法摆脱这层层包裹,原初的解释被遮蔽了。一首伟大的诗歌产生之后,被语言强大的意蕴给遮蔽。语言本来是对本真状态的揭示,后来却被遮蔽了。解读文本不是一套程序,也不是方法,我们只能通过诗歌来理解诗人,不能通过诗人来理解诗歌。如果诗人和诗合起来是一个整体的话,理解的过程就形成了解释学循环。工具不能抵达真理。
遮蔽是宿命,事物一定会被遮蔽。当我们说房子的时候,已经丧失了它的美好。事物皆在遮蔽之中。现象学、解释学都是要解释这一切被遮蔽的东西。存在主义就是要回到事物的原初状态,是一种向前回去。回到过去是逃避,向未来回去则是创造,就是在自己的处境当中,回到原处状态。但这是危险的,因为他们(海子、顾城)太急于想要把异化他们的世界给摧毁。
一个好的解释能够让我们与事物照面,我们要永远保持一种本真的状态去创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