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保江 | 来源:发表于2022-03-18 20:08 被阅读0次

           不知礼,无以立。

           走出电梯,一个frame映入眼帘,简朴的图画、优美的笔触,六个字跃然纸上,是那样的动人心弦。

           都知道,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礼,从商周开始,已然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规范着人们的言行。曾经无知者无畏,通读了下五经,读到《礼记》,完全读不下去,其晦涩的语言,难以想象的规制、程序、器物、着装等,让人不禁想,古人怎么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和东西。看过一些解读,才知商周时代法制不够健全,且法不能轻易示于人,需要礼来规范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讲,礼,就是那时的日常规范。

           《礼记》涵盖人们的言语、饮食、着装、丧礼、祭祀、官禄等,可以说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生老病死都有详细规定。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背景下,自然有它独特的意义。因为有礼,人们可以找到对自己的准确定位而不逾矩;因为有礼,人们的生活趋于稳定而不会忙乱不堪;因为有礼,国家有秩序、家庭有规矩、社会有安定。时至今日,礼依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点滴,礼物、礼仪、礼貌等等都是由礼衍生出来的事物。

           这几年,很多古装剧流行,前面的《甄嬛传》,后来的《如懿传》《延禧攻略》《琅琊榜》《知否知否》等剧,布景、着装、表演是那么的一丝不苟,导演都在竭力展现古时的宫廷、社会风貌。一些繁文缛节,仔细看来却是那样的别有意味,充满了礼的韵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在礼的约束下,恰如其分的有了各自的位置。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是封建糟粕,保留下来只会产生阶级压迫。当年破“四旧”,就是要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人生而平等,三纲五常当然是违背人性的,是要破除的。只是彻底破除三纲五常,一些好的传统也就此破除了。比如中华孝道,古时候父母对子女是有绝对的权威的,子女要每天给父母请安,现在却差不多反过来了,子女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为数不少。比如尊师重教,古时候的老师对学生是可以严加惩罚的,戒尺就是最好的工具,现在学生打不得骂不得甚至批评不得,老师成了受气包。

           春节时,回过几次老家。在惊叹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不由产生许多失落。首先就是习惯的变化。记得小时候,乡亲们过年都会祭祀先祖,在已故先祖的灵位前磕头,后来许多人搬到城里住了,这些礼仪也就越来越少了。有的人家有老人过世,以往还会在堂屋摆上灵龛,三年后才除灵,后来两年,再后来一年,再后来头七一过就直接除灵。也许因为在外务工或搬到城里住,家里没人,留个灵龛,也没人打扫祭拜,还不如直接除灵,省的惦记。

           在礼仪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简单之后,我们的生命都没有厚度了。一切似乎太过轻易,太过浮躁。殊不知,在那种礼仪过程中,人固然会受累一些,却能让人心灵受到一次自我矫正,灵魂受到一些洗礼。这段时间组织主题教育,期间有一些参观活动。记得那次去莲花山和城市规划展览馆,举办了一些仪式,还是让自己挺震撼的。当主要领导带着我们向邓小平铜像鞠躬时,就不由想起邓小平伟大的一生,鞠躬尽瘁,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当举起右手,面向党旗宣誓时,那种庄严肃穆,让人觉得党员就应该那样做。

           2016年,国家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要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是当前礼仪的最高形式了。誓言并不能真正约束谁,不是谁宣了誓就会怎样怎样,但是在宣誓的过程中,那种对人的影响确实巨大的,潜移默化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态心境。记得去莲花山举行瞻仰活动时,周主任说,生活还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说得真好。

           都说,中国没有贵族。的确,贵族岂止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骨子里的高贵,而这种高贵就来源于他们知礼守礼。我们许多人也许会很富有,但却无法称之为贵族,因为富有的只是他们的经济,心灵、精神却远远达不到富有。

           礼,是一种克制,是一种坦荡,是一种包容。知礼,就是要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守礼,就是要守住一些规矩。克己复礼,知文达礼,志心朝礼。我想,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就是要传达知礼而立身做人的意思吧。

        (文/李保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kdw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