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美的研究,特意研究了一番我国传统审美的一些观念,首先道家思想是必须要注意,比如《庄子》这个人更需要了解,老庄思想对我国审美有很大作用,特别是山水画领悟影响很大。
你看《庄子》中就讲到个人的想象世界,像鲲鹏一样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一飞九万里,在一个正常人这里怎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语言呢,天马行空,已经超越了常人,达到神人的逍遥境界。
可见人的意识是无穷无尽的,这就是心力,可见修行就是在修这个随时变换着的心,而在魏晋时期人的审美又发生了变化,这个时期道家的玄学特别流行,风雅之士个个追求心灵超升。
文人士大夫对官场的厌恶,开始追求个人心灵的寄托与庇护,他们喜欢表现自己超乎流俗的心境,也不是消极避世,他们同样在自由中追求理想生活,写字画画等文化活动成了展现艺术审美的地方。
这个时期你会发现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很明显和老庄思想息息相关,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好就是达到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摆脱一切束缚,放下一些不合时宜的礼教束缚,这也打开了后世文人雅士美学思想的主脉。
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直接就是启迪的作用,道家,儒家都有他独特的审美标准,战国时期是庄周生活,这个时期儒家也有长篇关于美学的论述,联系艺术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讲的很清晰,战国儒家已经有了系统化的审美观,
我们看《礼记·乐记》中的记录,就有对审美观最系统的表述,后来儒家还有课尊卑上下,强调秩序维稳等,这已经不能属于先秦美学了,而是更好的适应了通知阶层,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根据考古发现战国简册,后世的《礼记》一些篇章和孔子讲的随和洒脱的审美态度,有着特别大的区别,后来的儒家没学有了很大的强制性成份。
不难发现儒家的一些思想在秦汉后发生了变化,研究先秦美学你也会发现儒道墨法等三教九流都有自己独自的审美人格思想,首先他们更多的是讲究教化的功能,比如孔子把人格境界分为士、君子、圣人三个等级。
和我们今天的君子小人可不是一回事,比如你看他讲的人格之美是寄托了人格理想的,在孔子眼中“士”是现实人格,“君子”是最低理想人格,“圣人”则是最高理想人格。但是这个圣人的标准一般人达不到,所以他也说的最多,就是希望大家都朝着这个目标发现,不断修养自己。
他还对君子的人格讲了很多,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义和利中,小人是追求利的等等,孟子又把人格境界分为善、信、美、大、圣、神等六个层次,很大程度都是以仁义为基础进行阐述的。
不旦讲究仁义,还要求仁义和礼要结合起来,人是形而上,礼是具体的表现,礼的主要内容就是三纲五常等一些规范性的东西。有他一套系统的等级观念和制度,到这里已经与孔子的思想距离很大了,他们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和礼乐隆盛,这是对下层人的一种束缚,压制。
你看具体内容中有克己、克制情欲、牺牲利益、压抑个性等,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以后出现大师级别的人很少,对人的思想等都进行了限制,一切都在以君,上层为标准。
道家与儒家的审美从一开始差距很小,到最后逐渐差距变大,主要是因为儒家开始为统治者服务,这个时候的儒家目标在于规范社会中人,恢复人伦秩序,构建伦理型理想人格。
而道家的目的是思考人生终极意义,构建自然型理想人格,道家讲究的品格是清静无为,在他们看来在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后,就可以保持“朴素”的状态,复归于自然,追求更高的理想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