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黄河,巍巍祁连,到处都流传着浩如烟海,绚丽多姿,风格各异的民歌。这些由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民歌,形象而生动地刻划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反应了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才能和智慧;闪耀着民主性的光辉;因而长期流传在人民中间,直到今天我们咏唱起来扔能从中得到一定的教益和美的感受。
甘肃民歌包括花儿、秦腔音乐、陇剧音乐、眉户音乐、兰州鼓子、武都高山戏等独具风格、地域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
在茫茫的西北高原上,广泛地传唱着一种独特而迷人的民歌——花儿。花儿包括临夏花儿、莲花山花儿等,如《上去高山望平川》、《天空的太阳升高了》等;秦腔是我国古老而优秀的剧种之一。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如《血泪仇》、《窦娥冤》等;陇剧是甘肃特有的剧种,是由甘肃庆阳地区的环县一带的民间皮影戏“陇东道情”发展而成。如《枫洛池好比那刀山火海》、《老太师在朝中德高望重》等;眉户戏是西北人民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有的地方叫“迷胡”,流行地区很广。如《十二把镰刀》、《古城会》等;兰州鼓子是流传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曲牌众多,内容丰富,流派各异,流传久远,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如《拷红》、《唐王踏河》等;武都高山戏发源于甘肃陇南市武都区的金龙镇,主要流传于武都的部分乡镇,在西和、礼县、康县、文县、成县的部分地方也有流传。高山戏是从民间祭祀和传统社火中孕育、演变、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如《钉缸》、《绣荷包》等。
陇南影子腔,流传在甘肃陇南山区,有人称为“灯调”或“梅花腔”。在民间流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解放后经整理、挖掘、改革,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搬上舞台,并正式定名为“陇南影子腔”。影子腔发源于西和、礼县一带,当地人为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文化娱乐,求神还愿等活动,在原民间皮影戏、木偶戏腔调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民间小曲、鼓乐、说唱等各种艺术形式并借鉴了秦腔、川剧、陇东道情等剧种的一些音乐元素,逐步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小戏”——陇南影子腔。其唱腔高亢粗犷而又不失悠扬婉转。
甘肃民歌是西北各族人民共同的艺术瑰宝,是声乐艺术中的珍宝。需要更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也要加大对甘肃民歌的传播,使得这一伟大的艺术为更多的人们所熟识,所喜爱。
当前,甘肃正在全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作为甘肃人,有责任了解和学习甘肃民族民间音乐,有责任使甘肃民族民间音乐在这片黄土地上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