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民歌是流传在延安地区的民间歌唱形式,分传统民歌、新民歌(包括革命民歌)。
延安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有:劳动歌曲,如打夯歌、号子;山歌,主要是信天游,亦称顺天游;小调、秧歌;风俗歌,如酒曲、祭祀歌、巫歌叫唱等。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奏自由,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
民歌创作产生在群众中,唱起来高昂悠长、自然流畅,处处流露出这黄土高原的自然神韵。这神韵说它粗犷也好,雄强也好,高昂也好,野逸也好,反正它是把延安人发自肺腑的情和爱、憎与恨推向了极致,使人听之心旌摇荡,心灵震撼,不得不确信在这黄土高原虽然“土气”,但却宽厚的心胸中,潜藏着巨大的热能。民歌是延安人心灵开出的花。蓝天、白云、黄土地、信天游,这是陕北最亮丽的风光。
延安时期的红色歌曲是团结一致、抗日图存这一时代主题的有力引导,并且能够有效地融入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斗争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这些红色革命歌曲充满着激昂的斗志、雄壮的旋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巨大反响。表达出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豪情气魄,抗战的热情在人民军队中得到最显著的体现,成为鼓舞中国军队敢打过硬仗、勇打过硬仗、能打过硬仗的精神力量。
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段记忆。为了生动地记录战争岁月的艰难与不易,为了生动地表现广大老百姓的生产与生活,红色歌曲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又真实地反映人民的思想情感,成为时代坐标。如歌曲《保卫延安》、《黄河颂》、《黄河大合唱》等。例如《在太行山上》的创作就是为了展现八路军与广大山西人民群众对日寇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广大军民而创作的一首歌曲。为了庆祝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艺术家们便创作了《东方红》这首歌,借此来歌颂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延安红色歌曲带有鲜明的民歌风格,创作手法简洁大气,曲调明畅幽默,语言质朴精炼。歌曲结构大多是由两句、四句、六句组成的音乐段式结构,建立在“开起、渐进、转承、合奏”的逻辑关系上的创造艺术方法,一般多用重复、前后呼应、对比等音乐手法,遵从简洁、协和的结构形式之美,与歌词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其中《南泥湾》这首歌最具有代表性,歌唱的是“黄米饭、小米粥,”这首歌表现了革命根据地军民坚定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渡难关的精神。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会上,毛泽东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号召“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当时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中有一对“父女劳动英雄”马丕恩、马杏儿,他们每日开荒十多个小时,成为劳动模范。在文艺座谈会精神的引领下,鲁艺的王大化等决定把这个故事改为“兄妹开荒”,以秧歌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为做到逼真可信,演员们扛起镢头上山,边开荒边排练。这台仅有两百多字的小戏,轰动了整个边区。毛泽东当时也在台下观看,赞道:“这还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
今天回顾这些歌曲的歌词仍然能感受到当时亲爱民民拥军的浓厚深情,拥军花鼓:“正月里来是新年,赶上了猪羊出呀了门,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一心拥护咱八呀路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