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爱的疗愈之道”来寻找造成“我明明喜欢游戏却非要排斥它的原因。
觉知困惑——我为什么表里不一呢?首先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我的父母属于专制型父母,高要求,低回应。他们要求孩子无条件地严格遵守他们的指令和规矩,会对孩子的不服从进行惩罚,且拒绝解释定规矩的原因。如果孩子问,他们就会说,“我的要求就是理由”。这类家长要求很高,基本不理会孩子的要求和情感,遇到问题先批评、指责,让孩子记住教训,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和不自信。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时,易产生敌对反应。在青少年时期,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但他们在校的学习表现会很好,而且在校期间的反社会行为也较少。总之就是听话型的孩子,乖乖女。所有的叛逆行为不必付诸行动,都被自己内在压制了,“心理戏”特别多。最大的影响就是不敢表达真正的内心想法。除了教养方式的原因,也有自身经历的原因,我的童年游戏里我基本属于配角的多,游戏并不是我的强项。
面对真相,表面看起来是因为游戏的经历让我不愉快,而事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输不起,不敢输。大概很多孩子都如此,要改变就要教育者遵循“保护自尊,锻炼能力,正视意义,宣泄情绪,正确归因”的教育策略。
接受如是,如其所是的接受,而非如我所愿的接受。接受是疗愈的一种形式。接受就是心里理解了,只有内心接受了,行为才会自然而然,言行一致。(所有的事情都是经历,如果没有得到,那就是让我们学到。)
放下纠缠,放不下的不是道理,而是失败带来的挫败感,羞耻感,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这种自我否定,自我攻击的感觉令人不爽。放下,是面对接受之后的臣服,是一种柔软的态度,灵活选择的态度,放下意味着已经从中有所学习,有所成长,因此放下是一份更大的智慧,拿起来才能放得下,所以放下也是一种力量。
转化力量。所有的问题都是生命的功课,是生命成长的礼物,所有的创伤都是成长的资源,尼采说“那些不曾打败你的,必将使你更加强大。”每一次失败或者说挫折都是新的成功在孕育。
拥抱未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句经典台词,“万物之中,希望最美。最美之物,永不凋零”。如果对自己期盼的生活没有清楚的概念,又怎能达到呢?我们的头脑得有清楚而明确的信号才能引导我们到自己想要的地方。如果没有未来明确的愿景就永远也到不到哪里,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就会为我们做主。如果对未来没有计划,我们可能就会成为别人计划里的一枚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