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说·说文
《沙海无门》是一本插队的书:本来今年读书计划中是没有它的,但是微信读书上亮眼的“神作”标签吸引我点开。简介中大漠长烟、万里黄沙的浩瀚,你死我活、死里逃生的凶残又让我决定读完它。而且本书很简短,只有十万字不到,三个小时足以读完。
作者的文笔令人称道。书中大量地运用了凝练的四字短语来描写剧情和环境。全书开头就是“天下张三,长河李四。刍狗一念,鸿毛泰山。”用这样磅礴大气充满对比的开头,奠定了整本书的主题,也就是作者在后记中提到的“念”。“长天欲压,云凝崔嵬”来形容大患鬼魅碛的夜雪, “月落沙岭,北荒凝云,阳关无路,漠静尘空”来描写鬼魅碛的荒凉可怖,画面感极强。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85974/39cc75c09b9a6877.png)
若是徒有文笔,那么小说美则美矣,读罢难以在心中留下什么。《沙海无门》则不然,作者用短短九万余字,塑造了两个地位悬殊、价值观天差地别的角色,在命运的安排下,阴差阳错地产生了一段难休纠葛,最终分别迎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张三,一个老兵油子,因为队伍弄丢了大宋皇帝最爱的女人白纻,怕承担罪责,因而向西亡命。在鸣沙堡又加入归义军混军饷。战争即将降临时,胆小的他又一次选择当逃兵,准备横穿大患鬼魅碛去小屯城,用兜里的银牌改换成商贾的行头,之后回家和老婆孩子团聚。
然而,八百里无人烟的大患鬼魅碛岂是说穿过就穿过的?刚出发没多久,便在一场猛烈的沙暴中丢失了用以指南的罗盘。后来遇到了一个知晓方向的党项人,李四。张三需要李四的人工导航,李四需要张三的水囊,两人就在互相提防,但不得不合作的微妙氛围中踏上了艰苦的求生之路。
一路上,张三和李四的交谈很生动地反映了两人的差异:
张三胆小,只想守好一亩三分地,回去抱自己的水桶西施和小碗。李四果决,志在河西万里,并创造属于他们党项族的文字;
张三不识字,开口闭口就是撮鸟。李四满腹经纶,不管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还是老子的《道德经》,无不信手拈来;
张三说:妇人之仁有什么不好?李四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想要建功立业,必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小说的文字和对历史的考据,很像马伯庸的作品。但是《沙海无门》的主角张三一点不像《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一样,身手不凡、胆略过人。他仿佛就在我们中间,一点也看不出和安分过日子的老百姓有什么不同。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85974/f70fdeb6822af449.png)
可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软蛋,因为性格中的良善,在书的最后,为了帮助白纻和其余要被拿来祭旗的各族女子拖延时间,蜕变成了以一人之力拦李四百余铁骑于鸣沙堡下,血战至死的壮士。张三的转变不由让我想起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正是李四一直看不起的“妇人之仁”,让张三成为了最坚强的战士。这时候的张三,相信每位读者都会发自内心地尊他一声“英雄”。
在横穿鬼魅碛的时候,李四给张三讲述了刘邦项羽的故事,进而阐述了自己对枭雄和英雄的看法:枭雄无情,英雄有情。而小说的末尾,刘邦项羽二人的故事如同穿越千年一般,在二人身上完成了轮回:李四为了自己的大业,无所不用其极,割张三的舌头,杀女人祭旗,实乃无情之枭雄;张三为了救人,孤胆守空城,称得上有情有义之英雄。
全书不管是行文上,还是人物塑造和剧情上,都充满了对称的张力和美感。李四和张三的对比不消多说,最让我动容的,是张三的成长,让我在读了前文一路的尔虞我诈过后,仍然相信,人性在特定条件下,是可以释放像太阳那样耀眼光芒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85974/ab0125e1701ee17a.png)
说起来,我对我国西北的沙漠和戈壁是很有感情的,高中时跟随丁老师三次徒步丝路戈壁,那儿的烈日黄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暑假,以西北沙漠为背景,写了一个武侠短篇,但对人性的深挖,对语言的雕琢,肯定是远远不及《沙海无门》。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河西的环境和文化,那么这本小说,一定要推荐给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