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道中
【宋】曾几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诗前小序交代了创作缘由,苏州到秀州一带,久旱,七月二十五日夜忽降大雨,连绵三日,已经半死的秋庄稼又活过来,旱情得解,丰收有望,旅途中的诗人高兴地写了一首诗,表达喜悦之情。
农耕社会,靠天吃饭,遇上旱涝虫等自然灾害,基本没有办法。遇大旱,官府的主政官员甚至要去龙王庙等处求雨。至于民间百姓,差不多要家家都要有求雨之礼。久旱逢甘霖,是大喜悦,无论官民,都喜不自禁。这一首喜雨诗,字里行间,透出掩不住的喜悦。
开句即点出喜悦之由,一夜之间,烤得田裂禾枯的连旱天忽然变了,大雨普降,焦热的暑燥气一下子变成清凉的湿润气。
诗人在梦中惊醒,立刻感觉到通身都包裹着层层冷凉之气。凉气之浓,好像把衣服都弄潮了。这句写得雨后自己的切身感受。虽然衣服感觉潮乎乎的,凉气袭人,然而一个“润”字泄露出诗人的心情,很舒服,很愉快。
诗人虽在客途,居于旅舍或者驿站中,条件普通,然而屋漏床湿也未必是实情。这句借用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句意,句首扣“不愁”两字,把杜诗之意完全翻转过来。这场大雨下得好哇,哪怕把我的屋子浇漏了,把一张张床铺都打湿了,也没有关系。
“溪流岸岸深”,仍然化用了杜甫的诗句。杜甫《春日江村五首》(其一)有“农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的诗句。杜诗的意思是,条条河流都涨满春水,写活春来水盛的特点。“溪流岸岸深”,即条条溪流因下大雨而水深。句首扣“且喜”两个字,把杜诗的意思更加推深一步,溪流变深,是特别让人高兴的事情。诗是想象之语,诗人刚刚从夜梦中被大雨惊醒,意识到下雨了,睡意顿消,情绪高涨,想象驰骋。
“千里稻花应秀色”,下一个“应”字,思绪仍然在飞腾的想象中,稻田得到雨水的浇灌,稻秧应该是绿油油的,生机勃发,一碧千里。
“五更桐叶最佳音”。诗人被这场大雨撩拨得非常兴奋,直到五更天还没有睡意,听着雨水打在窗外梧桐树上的声音,竟觉得是天下最好听的声音。这是典型的移情入境。雨打梧桐,在古诗词中,历来营造得都是凄凉伤感之境,“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唐·刘氏媛 《相和歌辞·长门怨二首》其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李清照《声声慢》)元代更有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把李杨爱情悲剧放在秋雨打梧桐的背景中。曾几却一反常态,把别人的伤悲情境一变而为喜悦情境。长长的雨夜不眠,听着雨打梧桐的声音,感觉特别美妙动听,可见是诗人的心境决定了意境。久旱逢雨的大喜,在在处处,都流淌出来。
尾句直抒胸臆,没有田地的我因为这场雨都恨不得手舞足蹈,何况在田里辛勤劳作苦盼年景苦苦望雨的农民呢?我之喜,不仅仅是我自己的欢喜,我所以欢喜是因为与民同心,这场雨,是民之喜,所以也是我之喜。
诗气势畅达,诗意显豁,足见诗人爱民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