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为什么其中一些人改行去生产食物了呢?
以下为本章节一些要点摘录:
○ 为什么肥沃新月地带的居民早在约公元前8500年就开始耕作,气候结构同属地中海型生境的西南欧要到3000年之后才有农民耕作,而加利福尼亚、澳大利亚西南部和南非开普地区的土著从未务农?
○ 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这些问题乍看之下都是多余的,狩猎—采集生活的劣势不是很明显吗?科学家常引用托马斯·霍布斯的话来形容狩猎—采集的生活:“凶残、野蛮、短命。”那些人似乎过得很辛苦,每天只求果腹,仍不免于冻馁。他们缺乏基本的物质保障,没有柔软的床、保暖的衣物,而且寿命不长。
○ 事实上,只有今天那些富裕国家的公民,才会觉得生产食物的行当付出的劳力较少,日子比较舒适,不受冻馁,人活得长。他们从未下田、五谷不分,农业离他们很远。时间预算研究表明,农民和牧民每日的工作时间,实际上比狩猎—采集者还要长。那些农民如果可以预见务农的结果,或许就不会改行了。那么,不能预见结果的他们为什么还是选择了务农?
○ 我们必须先消除几个关于食物生产起源的错误观念,再重新设计我们的问题。我们或许会认为,食物生产是被发现或发明的,这是错的。实际上,生产食物的行当是逐渐演化出现的,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因此,我们该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演化出生产食物的行当?为什么它只在某些地方演化?为何有时间和地理区域的差异?为何出现的时间不是更早或更晚?
○ 另一个错误的观念是:我们认为狩猎—采集生活和生产食物的行当必然泾渭分明,一流动,一定居。
○ 还有一个错误的二分看法是,食物生产者积极管理土地,而狩猎—采集者只是收集土地上的野生动植物。但实际上,有些狩猎—采集族群会很积极地利用土地。澳大利亚土著从未发展出栽培山药或种子植物的农业,不过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相关技术。他们会管理土地:在地上放火,以促进可食用的种子植物在烧过的土地上生长。
○ 独立发展出食物生产技术的地区,即使是速度最快的,也得花上好几千年,才能从全是野味的餐食,转换成只有少数几种野味的餐食。在发展食物生产的早期阶段,人们一边寻找野生食物,一边种植作物。后来作物的比例逐渐加重,各式各样的采集活动于是被一一放弃了。
○ 这个过程是渐进的、逐步的,因为生产食物系统的演进,是许多关于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的决定共同造就的。觅食的人类和觅食的动物一样,时间和精力都有限,采用的方式却很多。人类也好,动物也好,觅食的时候,心中会不断盘算(即使是无意识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该多花些精力,还是马虎了事?他们会先追求中意的食物,或最划得来的食物,不得已时退而求其次。
○ 做决定时,考虑的因素很多。觅食主要是为了填饱肚子。但他们也会想吃某些食物,如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脂肪、盐、香甜的水果或一些仅仅是好吃的食物。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会追求最大的回报,不论是卡路里、蛋白质,还是其他食物范畴,而做法是:花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尽可能获得回报。
○ 人的行事也受到看似武断的文化偏好左右,例如把鱼当作美食或禁忌。最后,人看重的事,也受价值观的强烈影响,人们会认为某些生活方式比其他的更有价值。纵观人类历史,农民瞧不起狩猎—采集者,说他们原始;狩猎—采集者瞧不起农民,说农民无知;牧民则两个都瞧不起。
○ 各大洲的第一批农民不可能有意识地选择农业作为生计,因为他们没有见过农民。不过,一旦食物生产行当在大洲的某一角落出现了,邻近的狩猎—采集族群就能观察到结果,并有意识地做出决定。
○ 狩猎—采集的生活形态可以逐渐转变为农牧生活形态,一种食物生产系统也可以逐渐转变为另一种食物生产系统。甚至也有放弃食物生产系统,回归狩猎—采集生活的例子。例如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瑞典南部的狩猎—采集族群采纳了以源自西南亚的作物为基础的农业,但公元前2700年左右,他们放弃农业,过了400年狩猎—采集生活,然后才重拾农业。
○ 我们必须把狩猎—采集和食物生产当作两个彼此竞争的策略选项。混合型也是一个选项,即使以狩猎—采集为主,也可以兼顾一两种农作物,畜养一两种家畜、家禽。混合型经济中食物生产所占的比重也有高低,也构成了不同的选项。然而,人类最近1万年的历史彰彰在目的事实,就是人类生计的变迁,主流是从狩猎—采集转变成食物生产。因此我们必须问的是:哪些因素让食物生产显得有利,使其他的生计类型都失色了?
第一个因素是可获得的野生食物越来越少。过去1.3万年来,狩猎—采集可得的回报越来越少,维持这种生计的资源缩减甚至消失,尤其是动物资源。
第二个因素是,随着可驯化的野生植物变多,驯化植物的回报越来越多,这和猎物变少让狩猎变得日益困难是一个道理。
影响狩猎—采集和农业消长的第三个因素,是生产食物的技术(例如采收、处理和储藏)不断改进。
第四个因素是人口密度上升与食物生产兴起的双向关联。全世界只要找得到妥善证据的地方,考古学家都发现:人口密度的上升与食物生产的出现有关。至于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仍然辩论不休。是人口密度上升迫使人类转向食物生产,还是食物生产使得人口密度上升?
○ 接受食物生产是一种自催化的过程,也就是在一个正回馈循环中不断自我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启后就会加速。
○ 人类社群开始生产食物、定居下来后,生育间隔缩短了,人口于是增加,需要更多的食物。
○ 在大多数适于从事农牧业的地区,狩猎—采集者的命运只有两种:要么被邻近的食物生产者取代,要么改行农牧。
○ 只有当地理或生态屏障将食物生产者拦在外面,或使得适用于当地的食物生产技术难以传入的时候,狩猎—采集者才有可能一直到近现代都在适于农牧的土地上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
*书籍信息:[美]贾雷德·戴蒙德, 王道还 廖月娟 译, 枪炮、病菌与钢铁[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