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所谓“家学渊源”,其实约等于“血缘”。
昨天请父母吃饭。
除亲戚邻居的八卦以外,老爷子喜欢秀他的名山事业。
他不玩微信,没有朋友圈,像那个吃螃蟹让快递小哥挨个送给朋友看的段子一样,要吹牛必须耳提面命。
他要我用手机上百度,查他的名字,看有没有什么新东西。
不知道哪天他听人说百度上有他,得意得不行。
他一辈子,就爱这点功名。
他的生平,用八个字说,是邵东人士,师爷之后。
邵东有湖南犹太人之称,然他并无生意头脑。
倒有些小聪明。尤其是会应考。家里穷,他小学只上过一年,入学就是五年级,现在看,简直是神童啊。小小年纪自己到县城去考中学,背着干粮考取了当地最好的初中。据说高中的时候也并不怎么用功,只对复习课特别认真,带一支红蓝铅笔,把老师讲的重点全部圈一遍,晚上关了灯,在脑子里过电影,第二天保证考高分。上大学时因为师范学校不用交学费,还管饭,正适合他这种农家子弟。
吃饭既不用交钱,如何吃就看得出他的犹太人特征。先来四个馒头,迅速吃完再抓四个,然后打稀饭,慢慢凉了慢慢吃。稀饭烫,万万不可先吃。所以他的饭量比别人多出一倍。坏处是养成依赖主食的习惯,到老得了糖尿病。
我爷爷的爸爸是师爷。到我爸,剩下两条:爱耍笔杆子、好争辩。
笔杆子一事,以前我甚不待见。他那些见诸报端的豆腐块,资料性多于文学性。也出过几本专著,往往是为要评职称而为之。镇日埋首于故纸堆,做一些素材的搬运工作后,慢慢他也就成了几个领域的专家。我年少轻狂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文采飞扬,看不上他的笨功夫,但是现在,反而遗憾自己的文字没有学术厚度。
那些书,很多是自费出的,或者要作者包销。他竟也可以销出去!诀窍也是一个笨功夫——去学校和单位图书馆上门推销。以他的图书版本学经验,他认为所有的图书馆对每种出版物都要收2本以上,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背一个书包挨家走访,还真能销出上千本。这一手,我也没有学到家。但是始终记得他说的,要出书,图书馆会永久收藏,你就能流传千古;要把名字排在第一个,因为图书馆的目录上只抄第一作者的名字。
争辩云云,体现在他认死理,虽不善交际,但好发言,爱演说。他是全国省级图书馆第一个发起公共讲座的人。每个周末,请各领域的专家,面向普通读者,进行通俗化的讲座,门庭若市,热闹非凡。这种知识服务,就是今天罗胖干的事啊。只是我家老爷子不收钱,完全公益事业而已。
师爷嘛,必须自信。以他一个从来不读文学作品的人,居然也开坛讲过现代文学。鲁郭茅、巴老曹,最早我是在他的讲稿中看到的,那时候我念初中,实话说,他讲那些作家,但作品还不如我读得多呢。但拦不住他敢讲啊!搁到我,现在都不敢呐。
讲了几次现代文学史,他的自信到了一种匪夷所思的程度,竟然表示他可以写小说,甚至可以写电视剧本。当然,他也想得太简单了。
我在百科里没找到他的词条,但是查到两个卖书网站都有他的书,其中还有作为第二作者的我的名字。
如今的每日1000字,大约也是在奔着他手指的方向而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