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订阅的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初心》在微信读书上架了,一接到通知我立即放下其他的书开始阅读。
这本书主要是李老师在2017和2018这两年针对教育和社会热点在公众号上发表的一些文章的集合。
书序是魏书生老师写的,魏书生老师说读李镇西老师的书,向他学习,至少有四点好处:
“一是促进爱心生长,二是享受尽责快乐,三是品尝阅读愉悦,四是体验写作幸福。”
书中李老师提到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朴素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李老师追求的人生境界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现在被作为武侯实验中学的校训闪耀在学校的教学楼上。
魏书生老师在序中提到:
违背规律做事情的过程就像做苦役,经受的是煎熬;遵循规律尽职责的过程使人感到快乐,享受的是幸福。
关于规律,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提到了教育的规律,他用了三个人的话来阐释:
吕叔湘说:“教育的性质类似于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
叶圣陶补充说:“办教育的确跟种庄稼相仿。……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条件。”
吴康宁说:“教育毕竟不是农业。学生和农作物有着本质的不同,教师和农民也有根本的区别,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同于农民和农作物的关系,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农业收成的影响因素具有不同的复杂性。”
书中说,上面三位先生说的都对。他们的论述构成了对教育更全面更科学的理解。
语言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同的话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说出来的。
就像李老师说的育人一样,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时候这把钥匙在这个时间段管用,换个时间段可能又不管用。
我们的每一句话都有着特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教育越来越工业化、越来越功利化的时代,吕叔湘和叶圣陶提醒人们:“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一点错都没有。并不能因此得出他们没有把学生当人而当成了农作物的结论。
但是,当有老师片面地理解教育,以为教育真的就是“静待花开”那么简单省事儿,吴教授的提醒就显得尤为必要。
所以,你看,每句话都是有前提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让断章取义的原因。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识之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和不健全的。
我是有点理想化,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需要理想化的,那些美好、希望、信念不都是理想化的状态吗?就像灯塔,你奔向它,靠近它,它才能照亮你。
詹大年老师说:“好的关系是好的教育。”
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还是稻盛和夫的那句话,一切都是心的问题,学与不学,做与不做,都是思想支配的结果。
油门在孩子脚下,当孩子自己不踩油门时,任旁人拼尽全力去推,效果也甚微。
我们每个人做事的出发点,不是出于爱,就是出于恐惧。或者说,做事的动力要么是喜欢,要么是恐惧,怕惩罚。
希望大家都能因为喜欢而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因为陷入恐惧。
《教育的初心》针对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肯定也好,批评也罢,变化的都只是针对的问题,不变的是镇西几十年如一日的初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最后想再说两点:
就教学而言,教师越聪明,学生越轻松。这是绝对的。
这是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的,不过目前师范生的招生问题确实让人堪忧。
第二,我有时会想,如果我们的学生将来走上讲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你希望他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后代?作为陪伴了他一段旅程的我们能对他未来的工作带来什么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