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内容大纲
![](https://img.haomeiwen.com/i4640634/4954ff1ee48661b5.png)
今天是我们读《思维改变生活》这本书的第四天。
回想一下昨天分享的内容,昨天我们主要讲了,到底应该怎么样去辩驳、去推翻,自己那些错误的想法跟观念。因为正是这些错误的认知,导致我们产生了糟糕的情绪。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分类型的,然后去具体的,用我们之前学过的方法,来教大家把那些糟糕的情绪给克服掉。
如何克服挫折
首先我们要对付的第一种情绪,就是挫折感。
挫折感大家都体会过,我们当中没有人是喜欢挫折的。但是你得承认,咱们当中有一些人,他们不容易感受到挫折感。
可能同样一个事情,就像我们刚刚说的面试失败了,他们觉得没事。他们对挫折没有那么敏感,另外就是当他们遭受到挫折感之后,他们能够很快地开解自己,很快的把自己的情绪处理好。
相反另外一批人,属于那种挫折不耐受人群。这种人群的特点是什么?可以对照看看,自己是不是属于那种挫折不耐受的人。
这种人就是一点小事都过不去,很容易体验到挫败感,天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一旦有了这种挫折感之后,还很难走出来,处理不了自己的情绪。
为什么我们当中,有人的挫折耐受力这么低下?
以前总是有这种小朋友会问我:媛媛姐姐,我特别害怕,我不敢尝试,然后我就觉得失败了,很痛苦,接受不了,为什么我会这样?
然后我就会跟他讲:因为你失败的次数太少了,你不习惯失败,你以前可能是做什么都是那种小心翼翼的,然后只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所以你就体验不到失败。你没有失败的经验,你不知道失败了之后,应该怎么爬起来,你也不知道失败的感受,实际上没有那么可怕。
所以在我看来就是失败的经验太少,所以才那么害怕挫折跟失败的。
作者在书里面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小孩的挫折耐受度是很低的,他们受不了挫折,他们可能跟父母要个糖,被拒绝了就哭了。小时候可能参加个期中考试没考好,那就崩溃了。
为什么小朋友受不了挫折?他们的挫折耐受度为什么这么低呢?
那是因为他们的需求,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被满足了,所以他们体验那种不能够被满足,不能实现的感觉太少了。你会发现谁家的孩子越娇气,父母越娇惯,可能抗挫折的能力就越低。
因为太习惯我想要什么就要到,我想干什么就去干的这种感觉了,所以一点点小挫折都受不了。
可是你会发现当我们长大之后,我们的这种抗挫折能力就上来了,
我们想开了,我们知道人生在世,就是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所以你看两三岁的小孩,四五岁小孩,没有人会感慨人生之不如意。只有大人才会说这种话,因为大人已经有经验了,他知道那人活着就是有很多不如意,所以抗挫折能力就上来了。
所以我们总结一句话,你遇到的挫折越少,您那种不被满足还没有实现的体验越少,那么你的挫折的耐受度就可能会越低。
现在咱们的生活,因为网络变得特别方便,我们家马桶坏了,马上在手机上叫一个工人到家上门就能修,我们想吃东西,马上外卖就能送过来,我们的需求太容易被满足了。其实这也很不利于去培养,我们的这种挫折耐受能力。
所以你看,这事是不是特别有意思,一个人他越希望事事顺利,越希望万事如意,越觉得自己应该幸福,那么他这个痛苦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他碰到挫折的时候就受不了。
反而像我们这样的人,我们觉得就应该碰到挫折,我们就觉得不可能事事都顺利,我们从来都没有这样的期待。因为我们知道有了那样的期待一定会落空,反而我们碰到挫折的时候,就没那么痛苦。
所以当我们的生活当中,出现了不如意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拒绝接受事实,我们不要觉得不应该出现。否则的话,我们只会让情况变得越来越糟,让自己越来越痛苦。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解决这种挫败感呢?
导致我们有糟糕情绪的,实际上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是我们的想法观念。挫折耐受力低下,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应该式”思维,认定事情应该怎么样,因为我们的非黑即白思维和我们的恐怖化思维。
应该式思维就认为事情应该顺利,应该顺心。
非黑即白思维就认为如果事情不顺心的话,我接受不了让人难以忍受,就认为非黑即白,没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了。
我们还会夸大自己遇到的一些不顺心的事情的消极后果,然后来加倍的折磨自己,也就是恐怖化。
这三种错误的思维模式,就导致了一个人的抗挫折能力比较低,而抗挫折能力比较低,它带来的后果难道仅仅是心情不好吗?不是,它会导致一个人拖延,因为你太害怕遇到挫折了,所以很多时候你不敢开始,一件事情你明明很想做,你可能会逃避。
可是生活当中,那些能够让我们有收获的事情,那些能让我们体验到成就感的事情,多多少少都包含了困难的部分。
所以如果你总是逃避,总是拖延的话,你就会失去改变你自己的机会,你就体会不到对生活的掌控感。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正确去应对?
用我们之前学的方法,首先从逻辑上进行驳斥,用更合乎逻辑的一些观念,去替代原来的错误观念。
我们在这,可以先记住一些比较简单的辩驳性陈述。
比如说:这不容易,但是没关系,这并不危及生命,我死不了,所以没什么大不了的;生活当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如果我错过了我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可以挺住的,没有什么严重的;这件事情很麻烦,然而谁说事情总应该那么容易;我不喜欢挫折,但是我可以承受挫折。
这些都是一些对付挫折的简单的辩驳性陈述,也就是说大家可以用这些陈述,来替代原来的错误的观念和想法。
除此之外,这种挫折耐受力比较低的人,他们可以从行动上去做改变,也就是说所谓的走出舒适圈,去做一些相对来讲危险的和有困难的事情,真的去做了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和困难。
另外即便遭受了挫折,这种遭受挫折的经历,也可以去提高我们对挫折的耐受力。
所以以上就是我们对付挫折感的一些方法。
如何控制愤怒
下一个部分我们要对付的是愤怒。
当我们感觉到一件事情很糟糕,或者自己遭受了不公平对待的时候,我们体验到的这种情绪就叫愤怒。
我们身边肯定有这样的人,就是特别容易生气,一方面就是一点小事他就会生气,他生气的频率比别人高,另外他生气的程度比别人狠,就是别人也生气,但是没有那么生气,那是不是愤怒都是不好的。其实不是,因为愤怒,他有适当的愤怒和过度的愤怒。
什么是适当的愤怒?就有的时候我们生气,可以让我们更有勇气去面对一个人,更有勇气去做一件事情,从而去更积极的解决问题。
比如当我们中国遭受到外敌入侵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很愤怒,这种愤怒感就可以激发我们去反抗。
但有些时候愤怒就是不恰当的,是过度的,一些强烈的、长期的、频繁的愤怒,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首先它让我们没有办法清醒的、理性的去思考问题,更不要说去解决问题,它会让我们变得有攻击性,有攻击性的时候,我们就会说出那些让自己后悔的话,我们可能会伤害别人,这也是愤怒带来的负面影响。
还有就是,我们如果常常感受到强烈的愤怒、频繁的愤怒的话,会引发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因为我们在愤怒的时候会心跳加快,会血压升高。如果你老这样的话,肯定身体健康要受损,所以过度的愤怒是有害的。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宣泄出去有没有用?
我以前就看到一个新闻,就说有人开了一家店,那店里面就是一些沙袋,还有一些模型都是人的模型,可以去打,让你去宣泄你的痛苦,宣泄你的愤怒,这种宣泄有没有用。
研究发现说打沙袋、跑步,或者是去唱个KTV这样的体力活动,它有助于去释放暂时的愤怒,但是对长期持续的愤怒是无效的。
这句话真的是说到我的心里了,因为我长期以来就有这种感受,我从来都不用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情绪,因为在我看来都是暂时的解决。
有没有好处?有,因为有的时候,你暂时的把自己的注意力给转移了,你可能你生气程度降下来了,有助于你去寻找到更理性的解决方案。但是从长期的角度看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的。
怎么样去正确的应对?其实书上跟我们说的还是两种应对方法,一种叫从逻辑上去驳斥,一种叫做用目的去引导思维。
怎么从逻辑上去驳斥,你想想看让你产生愤怒的一些常见的认知是什么?一些常见的认知就是你认为别人就不应该做错事。
所以你看到一个人在你面前犯错了,比如我们之前举过一个例子,就是对方违章了你就会特别生气,那是因为在你的认知里面,你就觉得人应该时时刻刻都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这种认知会容易让你生气。
还有就是你认为自己永远应该受到公平的对待。其实不是的,有的时候我们就是会被别人差别对待,这种认知也会让你生气。
还有就是有些人认为,如果一个人做错了事情,他就是一个可怕的坏人,他就应该因为自己的过错受到折磨,可是一旦你发现对方没有遭受到报应,你就愤怒了,所以这也是一种容易引发愤怒的认知。
怎么样从逻辑上去驳斥这些认知,我们就不多讲了。
另外就是用目的引导思维这个方法,特别适合用于像愤怒这种情绪。因为愤怒会阻止我们,去得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比如你很希望家人多关心你一点、多爱你一点,但是你用的方式是跟他们吵架,是愤怒,其实愤怒并不能让你们之间建立更良好的、更和睦的关系。
所以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你需要用你的目的去到你的思维,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你想跟父母和睦相处,你想爱人更爱你,你想受到同事的尊重,你想非常愉快地过一个周末,所以你要记住你自己的目的,用你的目的去引导你的思维,然后用你的思维的转变带来情绪的改善。
以上就是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愤怒。
如何对付焦虑
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一个情绪是焦虑。
现代人99.99%的都是焦虑的,不管是一个学生还是一个白领,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反正我们各有各的焦虑,焦虑的感受就是我们觉得坏事将要发生时,感受到的那种担忧和畏惧,我们自己看中的东西受到了威胁。
比如说我感觉我的自尊受到了威胁,我感觉我的生命受到了威胁,我感觉我的钱马上要没了,受到了威胁,
当你感觉到这些东西受到威胁的时候,你就会有焦虑感,焦虑感也不纯是一件坏事情。从进化的角度来讲,焦虑有利于我们生存下来。
所以我经常看到一些CEO写文章,说我们公司之所以能够立于一个不败之地,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公司的每一个员工,我们都有危机感,都有这种焦虑感,所以我们在拼命的努力,我们一直在奋斗,所以你看焦虑有好处,它能够让你更大概率的幸存下来。
但是我们现代人所经受的,很多都是一些不必要的过度焦虑,这个是需要我们去克服的。
老办法就是我们先看一下,到底是什么思维模式促进了焦虑,这些思维模式包括恐怖化,包括完美主义,包括过度的追求他人赞美、认可,这些都可以带来我们的焦虑感。
我们应该怎么去控制焦虑?
首先从我们的认知上,我们要做以下改变:
第一,不要把事情想象成一场灾难,也就是说去掉你的恐怖化思维。其实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害怕的事情当中有90%最终没有发生。
比如小时候妈妈总是教育我们,说你不好好学习,然后你考不上大学,你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你没法结婚,你找不到工作就没人嫁给你,没人嫁给你,你就给我孤独终老。可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的人,他们孤独终老的概率高吗?并不高。
比如很多女性都觉得嫁不出去就完了,嫁不出去这辈子就没希望了。没有这么严重的,首先你嫁不出去的概率就很低,你会发现不管怎么样,不管多丑,不管这个人多差劲,总是有一个锅盖去配她的,另外就是即便单身,那种生活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惨。
所以这是我们需要改变的第一点,就是不要把事情想象成一场灾难。
第二就是可以给让你焦虑的事情做个风险评估,怎么评估?六个步骤:
首先。明确你到底在担忧什么事,我担心自己嫁不出去。
第二步,去想象一下这个情况, 他最坏的结果可能是什么?最坏的结果就是我真的没嫁出去。
第三,评估这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我觉得我嫁不出去的可能性有60%。
第四,有哪些因素可以减少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比如说有很多男性都曾经夸过我,说我这个人很适合娶回家,而且我也有恋爱的经验,所以只要遇到合适的人去展开一段恋爱,对我来说并不难。 这些因素都可以降低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第五步,实事求是的说最有可能发生的是什么?
实事求是的说,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我找了一个没那么适合的人,但是我就将就了,我就凑合跟他结婚了。
第六步,我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我可以采取的行动是马上拿起电话,跟朋友们赶紧约起来。
所以以上就是做风险评估的六个步骤。
不要把事情想象成一场灾难,也就说不要灾难化的去思考,另外就是给我们焦虑的事情做评估,这两个方法是我觉得比较有效的控制焦虑的认知策略。
尤其是风险评估的方法是我以前不知道的,是这一次新学到的,而且我觉得特别有效,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去控制焦虑。
实际上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都有一种隐隐约约的熟悉感,
可能看过我文章的人,知道我以前在文章里面,也跟大家分享过一些怎么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我的方法跟作者的方法有一些类似的地方,
一方面会让我觉得很高兴,证明我的方法是对的;另外一方面我也很失落,原来这些方法别人都想到了,
但在这我还是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我有糟糕的情绪的时候,我绝对不会去KTV,我也不会去打球,我更不会找朋友去倾诉。
我会要求自己坐在那,把问题想明白,然后再去干别的。
首先我会问自己:目前遇到的这件事情的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
然后第二我会问自己:这个糟糕的结果,你能不能承受?
一般情况下,我遇到的事情都不会让我死掉,我能承受。如果不能承受的话,没关系,反正人都会死的。我死了之后。谁还记得我曾经这么丢脸过,我曾经这么失败过。所以一想到人会死,而这个宇宙很大,我们将来无非就是这个宇宙当中的一粒微尘。
你哪见过一个灰尘嘲笑另外一个灰尘:你好失败你好丢脸,没有过。
所以没有必要去计较一些事情,没有必要去计较自己的失败,也没有必要去计较一些不公平。
所以这就是我想的第二个步骤,就是发生了最坏的结果,你能不能接受,能接受的话就不说了,不能接受的话,应该怎么想?
第三个步骤,我会告诉自己:最坏的结果不见得会发生, 但是现在做什么可以减少最坏的结果发生的概率?然后,我就会积极的行动起来,
所以我这三个步骤也比较简单,也很实用,在这一并分享给大家。
小结
今天我们读了作者的这本书,就会发现相比较我的办法来说,作者的方法更加的体系化。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自己的愤怒情绪,怎么样去应对挫折感,怎么去应对焦虑感?
作者首先从认知层面,教我们怎么样去驳斥那些,给我们带来消极感受的错误认知。另外就是作者告诉我们,可以用目的去引导思维,也可以通过行动去驳斥。
所以我们今天学到了怎么样利用作者之前讲的方法,去克服几种消极的情绪,包括挫折感,包括愤怒,包括焦虑。
下节课一上来,我们要先教大家,怎么样去克服一个最大的、最严重的消极感受,叫自卑,然后我们教大家怎么样去建立一些正面的情绪。
总结:
对挫折没有那么敏感,能很快的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自己是挫折不耐受,为什么有人挫折耐受力很低下。失败很痛苦接受不了,做任何事情小心翼翼,不能接受,小孩的耐受力很低,因为小孩在大多数被需求了,太习惯要什么都会得到,长大后抗挫折能力就会上来,成人之后很多事情都不能被满足,越希望自己幸福,就会挫折很多,不能碰到挫折的时候就会痛苦。
应该是思维,非黑即白思维,没有其他可能性了,抗挫折能力会导致一个人拖延,不敢做,会去逃避,失去改变自己的机会,从逻辑上开始排斥,生活当中挫折很正常,对付挫折的辩驳性陈述,事情远没有自己想象的糟糕。
对付愤怒,遭受不公平对待的时候,适当的愤怒和过分的愤怒。没有办法清醒理性的思考问题,会说出伤害别人的话,引发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过度的愤怒是有害的。
体力活动有适合暂时的愤怒,转移注意力,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逻辑上去驳斥。
用自己的目的去引导思维。
如何解决焦虑,焦虑的感受觉得坏事受到威胁,先看看是什么思维模式扩大了焦虑感,从认知上就去改变,不要把事情想象成一种灾难,最坏的结果是如何,有哪些因素导致,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什么,不好灾难化的思考,帮助我们控制焦虑。
要求自己想明白问题,这个糟糕的结果能不能承受,人会死,宇宙好大,没有什么好丢脸,发生的最坏的结果能不能接受,现在做什么能够减少这个最坏的结果呢。
从认知层面上去改变,目的引导思维,从理论上去驳斥,如何克服自卑,建立正面的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