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的时候,我正在办公桌前休息。
班上的值日生急冲冲地跑了过来。
“老师,不好啦!小王同学又打架了,把小蕾同学都打哭了!老师您快去看看吧!”
我赶忙从椅子上站起来,急冲冲地跑到教室里。
只见一大堆同学围住了小王和小蕾,小蕾平时梳得漂漂亮亮的头发很散乱,早上穿来的新裙子也沾上了墨水,正坐在地上伤心的哭泣。小王则神情愤怒,呼吸紧促,情绪十分激动,双手紧握着拳头,嘴巴里还响着依稀可辨的声音:“谁让你先说我的!谁让你先说我的!”
我遣散了围在边上的同学,把小王和小蕾都叫到了办公室。
等两人的情绪都平复了,才问清了事情的缘由:原来是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小王同学写字的时候,无意中将墨水滴到了小蕾同学的新裙子上。早上才穿了新裙子的小蕾同学见了后心里自然是十分不高兴的,便说了小王同学一句。小王同学觉得自己并不是故意的,小蕾同学说他的那句话让他一直耿耿于怀,憋了一节课后,终于在第二节课下课后爆发了,狠狠地把同桌小蕾推倒在地上。
安抚好两个学生的情绪后,自然也是要让家长知道情况的。
让我惊奇的是,两个学生背后的家长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电话打给小蕾的妈妈时,小蕾的妈妈正在忙工作,电话里都是嘈杂的声音。她跟我解释了自己在工作,让我等候一分钟。一分钟后,小蕾的电话准时打了过来,周围的声音没了,小蕾妈妈的声音也很亲切。
原本我以为,小蕾的妈妈听了我说清事由后可能会生气,毕竟自己的孩子并没有犯错,却受了委屈。可是,小蕾的妈妈在很耐心地等我说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却并没有多说,只是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只要下次不再欺负小蕾就可以了。
电话打给小王的爸爸时,小王的爸爸也很热情。不过,在我跟他说小王和小蕾的事情时,他却几乎没有耐心听下去。
“老师,我平时就是这么教我家孩子的!”
“再说,咱家小王的确也不是故意的嘛!那女孩子多嘴,不然我儿子绝对不会动手!”
“老师,我跟我儿子说过,谁要是惹我家儿子,就不会放过他!”
“老师,你就说那女孩子受伤了要多少医药费!我出!”
小王爸爸的几句话让我瞬间感觉无言以对。
挂断了电话,我沉思了好一会儿,内心里依然觉得有点难受。
我真的为小王的未来感到担忧!
我想到了很久以前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垃圾人”。
今天的小王还在学校里读书。作为他的老师,社会、学校、我,都可以在他犯错后,给他机会,原谅他的过错,努力消除他身上的情绪垃圾给周围的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告诉他做人的一些道理。
可是,我教他的这些东西,却很难在他的心灵课下痕迹。也许,今天放学后,回到家里的小王坐在餐桌旁时,会被他的爸爸安慰一番,表扬一番,然后继续灌输他那充满戾气的朴素价值观。我教给孩子的“宽容”和“克制”,只会成为他爸爸嘴里的“胆小”和“懦弱”。
我大概明白了,为什么小王和他的每一任同桌都合不来!想来和他爸爸的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又不由得想,我们的孩子,该怎么教育才能避免变成戾气重的孩子呢?
我想,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入手:
言传身教,告诉孩子什么是宽容。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戾气重的根本原因还是气量太窄,过于斤斤计较,打小算盘,于是一点儿小事都成了过不去的坎儿。想要孩子身上没戾气,关键还是父母要宽容大度。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孩子,正是要从言传身教上下功夫。
鼓励孩子学会克制,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戾气重的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懂得克制,藏不住话,沉不住气,收不住手。还记得心理学做过的那个“棉花糖”的实验吗?心理学家们把一群孩子放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给每个孩子发一些孩子们最喜欢吃的糖果,并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在大人返回实验室去前忍住了不吃糖果的话,他们就能得到手上两倍的糖果。实验的结果是有一半的孩子把糖吃了,一半的孩子没有吃。不过,这个实验并没有结束,心理学家们跟踪了这些孩子很多年,最后发现,那些忍住了不吃糖,也就是懂得延迟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取得的成就要比那些当场把糖吃了的孩子普遍要高得多。所以,我们也要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一口气把内心积压的情绪宣泄出来固然好,但懂得克制,才能修炼出柔软、有力量的内心。
避免对孩子的宠溺,教给孩子正确的是非观。
我们中国有个很有意思的词儿,叫“灯下黑”。还有句话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看别人的孩子,我们一眼就能说出优缺点;教育自己的孩子,却很容易陷入宠溺的误区而浑然不觉。倘若因为宠溺孩子而不分是非,一意包庇孩子的过错,那就更加危险。因为我们很容易培养出一个极度自我,不分黑白的人。试问一下,这样的人不是戾气重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