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忘忧社谈写作每周500字
三年码70万字是怎样一种体验

三年码70万字是怎样一种体验

作者: 辛追小朋友 | 来源:发表于2020-07-08 21:51 被阅读0次

    一觉醒来,雨停了,麻雀在竹林间啼叫。

    点亮手机,打开简书,收到一条信息:“今天是你加入简书的第3年”。

    哦!我都已经码字三年了。翻身起床,打开笔记本,统计了一下,三年时间,我码了近70万字。

    看完统计数据,忽然想码一篇文字。一方面,想借此总结一下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希望分享点有用的经验给读者诸君。

    于是,动手码了这篇文字。这篇文字,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为什么选择写作?

    第二部分,码字三年,我都做了哪些事?

    第三部分,关于写作,谈谈我的一些经验。

    - 01 -

    我为什么选择写作?

    2017年6月30日,我从歌乐山上下来,边走边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也在这一天,念及自己蹉跎多年,至今身无长技,心头十分黯然。于是,我决定:码字,把写作培养成一技之长。

    这便是我选择写作的最初原因。

    2017年7月,我实现了日更。不过,这个月,我也动摇过。我还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写作?

    毕竟,写作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而那时,我更需要一份像样的工作。说我喜欢写作吗?好像也不是那么喜欢。

    那年7月,我便在这种怀疑和犹豫之中挣扎前行。

    到2017年8月,我已经码了几万字。那惨不忍睹的阅读量,让我又心生怀疑:我真的适合写作么?

    8月的某天,读到周冲的一篇文章:《你一定要写作》。周冲说:“如果你能持之以恒地写,很快,你就会成为小圈子里的佼佼者;再刻苦修行几年,就会在业界小有名气。”

    于是,我深受鼓舞,并下定决心:管他妈的,继续写!

    同时,我也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用三年时间,码100万字。

    如今看来,周冲没骗我。

    码字三年,我的文笔日渐流畅,思维日益缜密。三年后的文字,与三年前相比,更具绵密感和可读性。

    码字三年,我对写作的认知也更深刻。在文字中,时常反省自己,观照内心,对自己的思考和生活进行屡番梳理。在写作时,一些辛酸流于笔尖时,也淡化于心间。

    码字三年,我的文字也穿越千山万水,与更多朋友相遇。有朋友开始向我咨询写作,也有朋友开始邀请我写文案。个别朋友在介绍我时,也开始加上一句:他的文笔不错。

    三年前,为了培养一技之长,我选择了写作。而今,我选择继续写作,却是因为昨天码的字,给了我无穷无尽的鼓励,鼓励我继续写下去。

    - 02 -

    码字三年,我都做了哪些事

    码字这三年,我的写作内容经过了三次变化。

    2017年7月,我开始码字。当时,我并没有明确的写作主题,往往想到什么,便写什么。

    直到2017年8月20日,我写了一篇文章,该文写的是三毛重庆故居。此文发布到某平台后,阅读量迅猛增涨,很快突破2万+。

    从0涨到2万多阅读,整个过程中,我内心阵阵激动,久久不能平息,一直以来的低迷状态烟消云散。

    是日,我开始思考写作的方向。经过短暂思考,我决定尝试写随笔和影评。在这之前,我都在写鸡汤文。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写新媒体文案,把一些前沿技术用故事化的方式转述给读者。

    这是我写作内容的第一次变化:从写鸡汤文转向写随笔和影评以及新媒体文案。

    2018年5月,我南下深圳。列车穿过中部平原,天很高、很蓝,云朵在田野里飘动着。

    列车上,我忽然诗意萌动,想起好久没有写诗,于是,即兴写了两首。那天开始,我停止了已经持续7个月的日更。

    2018年6月,读完了林清玄的《菩提系列》,十分羡慕大师那诗意隽永的文笔,于是,尝试模仿林清玄,把写作内容瞄向充满乡土气息的村庄。

    2018年12月,走出弘法寺,沿着石阶一步步往回走,落叶铺满山道。走进山坳,回头一看,庙宇飞檐隐现林稍。忽然,我好想写好诗。

    是日,回到城中村住处。半夜,月光洒进窗来,小小的出租屋内,一片静谧。

    翻身起来,在空白A4纸上,写下几个字:好好写诗。

    从那天起,开始日更一首诗,并决定做些新诗方面的理论研究。

    2019年10月,日更一首诗终有成果。几百首诗放在一起,也是厚厚一沓。躺在青石板,仰望苍穹,此时内心冒出一个想法:要不出本诗集。

    于是,立即着手整理作品,整理出一本诗集。两个月后,自己撰写的新诗方面的学术文章也见诸核心期刊。又过一个月,新春将至,为校友会撰写了一篇新春贺词。

    这是我写作内容的第二次变化:想要好好写诗。

    2019年1月,选定了职业方向,决定在法律这条路上走到黑。由此开始,未来的路也日渐明朗。

    是月,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写作技能和法律职业结合起来?

    2019年4月,经过两三个月的犹豫,最终决定:撰写法律方面的传播文章。是月,与人合作,围绕公司股权和企业常法问题,一起探索法律类新媒体文章的写法。至今,就法律类文章,已码了近十万字。

    这是我写作内容的第三次变化:将写作技能与法律职业相结合。

    三年时间,从泛泛而写,到圈定写随笔和影评;从为生存写新媒体文案,到为情怀认真写诗;从随心所欲而写,到为法律职业而写。

    一个理想主义者终究融入世俗红尘,文艺的笔触也开始沾染铜臭。或许,这便是成长吧;或许,这便是成长的代价吧。

    三年时间,经过三次写作内容的变化,码了近70多万字。但是,由于诸多杂事干扰,未能集中全力完成100万字的目标,这实在算是一份遗憾。

    多年前,一位长者告诉我:定下一个三年目标吧,沿着这个目标前行,哪怕最后你未能到达所定终点,你也不会离它太远。

    如今看来,前浪者,诚不我欺也。

    若我当初没有码第一篇文字,或许我还在原地徘徊。如此的话,或许直到今天,我也还在感叹:“很遗憾,我当时为啥没有开始。”

    而人生的很多遗憾,往往就始于从未开始。

    - 03 -

    关于写作,我分享一点浅薄的经验

    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朋友们的业务均深受影响。于是,大家便想起写作传播这事。最近,就有不少朋友向我咨询公众号写作的事。

    在这部分,我将分享一点我写作的浅薄经验,但愿对各位朋友有用。

    就写作而言,有两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是写什么的问题;二是怎么写的问题。

    一、写什么:写文章到底应该写什么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这个问题得分不同的阶段来讨论。

    1、前期:不作限制,我手写我心

    在写作的前期,我建议,在选题方面不要作限制,做到“我手写我心”就好。

    这样做,原因就在于:

    在刚刚学写作时,大部分人的思维都没打开。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把心中所想写出来,同时,在写的过程中,不断想到新的内容,然后填充进去。

    如此操作,写作所需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才能逐渐培养起来,写作者也才能快速找到表达的感觉。

    相反,对于刚刚学写作的朋友来说,限定选题,往往容易使其陷入无话可说的窘境。

    那么,还不如把自己想到的、听到的、看到的作为写作素材,把一个简单的故事、一段简单的经历讲述清楚,借此先打好写作的基础。

    为什么强调先打好基础?

    如果你叙述一件简单的事情,或者讲述一个简单的道理,都做不到清晰流畅、言简意赅、句意清晰。

    那么,一上来写长篇大论嗲话,极有可能由于基础过于薄弱,你的文章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行文啰嗦、语句生硬、言不达意,甚至语病连篇。试想,这样的文章谁愿意花时间去阅读。

    之前,我在简书上遇到一个小朋友,他请我帮他修改文章。我发现他的写作功底太差。于是建议他放弃写长文,也不要限定自己的选题,先从前期的“我手写我心”开始,把一件事情或一个道理讲明白,先写成小短文,等到基本功练扎实了,再写长文和限定选题。

    当然,他并没有听我的建议。大半年后,我看见他已经停更很久了。

    写作是一项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起来的。但是,如果没有经过训练,也不愿意练基本功,越是往后写,越会感受到挫折,感受到失落。

    这和下棋一样,没有经过打谱的训练,也没有经过残局的训练,一上来就下棋,势必会遭到残虐,下棋者也会很快因受挫而倍感索然无味。

    写作,亦是如此。

    2、中期:圈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写

    有了前期的积累,你完成了写作基础的训练。当你感觉到,你已经能流畅自如地表达心中所想后,可以考虑圈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以我为例。

    完成前期基本功的练习后,我开始思考所想写的内容。我当时选择了写随笔和影评。那时,为了写好《无问西东》和《芳华》的影评,我去电影院,把这两部电影看了四遍。

    后来,写着写着,便想写点有关乡土的文字。于是,围绕失落的村庄和城镇化的话题,写了一系列的诗和随笔。

    再后来,围绕法律职业来圈定写作内容。当然,法律广如汪洋大海,我的内容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我选择了最感兴趣的股权和企业常年法律顾问来写。

    写到中期,为什么要围绕某个方面的内容来写作?

    原因就在于,这样做的好处有二:

    第一,让自己的兴趣,从表面进入深层。这样,你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文字。

    很多人的兴趣,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写文字亦是如此。而写作停留在表面,往往只能泛泛而谈,不能抒发真情实感和深入洞见。

    其实,写作就像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如果你讲述的内容总是肤浅、平淡、老生常谈,不能激起别人的心理震撼,也不能给人启发和新知,又不能教人实用技巧,那么,你的话再多,也是废话,毫无价值。听众恐怕也会避你不及。

    从这个角度出发,写作也一样。停留在表面,只能制造更多文字垃圾。而只有围绕一个点,写深、写透,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文字。

    第二、选择一个领域持续耕耘,你才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李子柒的田园画风席卷全球,六神磊磊解读金庸风靡票圈,李佳琦长期霸占淘宝直播一哥席位。

    于是,你也想学李子柒,写点田园风的文字;你也想学六神磊磊,分一杯金大侠的羹;你也想开个直播号,像口红一哥一样收割直播红利。

    可是,你在这个领域有过积累吗?你有认真看完过李子柒的全部作品么?你有读完金庸全部超过千万字的文字作品么?你有像李佳琦一样对口红如数家珍么?

    没有。那你还是回家洗洗睡吧。

    相反,如果你选择一个领域,围绕这个领域写作,日拱一卒至千百日后,你也有机会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写作犹如挖井,最忌讳在解读金庸的选题上挖两下,又在田园风格的选题上敲两下。这样的浅尝辄止,终究让你无法挖掘到真知。

    人啊,重要的在于知道自己的边界,在边界内做到极致,便已足矣。写作选题,亦应如是。

    3、后期:作专题研究

    有朋友问过我一个问题:读研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学会了专题阅读和专题研究。

    在读研之前,我的阅读都是随心所欲的,捡起一本书便读。后来,读研了,开始学会围绕一个专题进行阅读。

    比如,围绕新诗创作,我阅读了不少国内外诗人的作品,也读了一些美学著作,还读了新诗史方面的书籍,当然,作为《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也被我啃了个遍。

    正通过这样的专题阅读,我对诗文学领域有深入了解。在与人谈论诗,在新诗创作时,以及进行新诗理论方面的文章写作时,我也才有话可说,而不至于胡说八道。

    当然,后来写硕士论文。我又围绕自己毕业论文的题目,阅读了不少与软件知识产权相关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

    正是通过专题研究,我们能够深入到某一个领域,成为该领域的门内汉,看到门内的行道,而非仅仅看看热闹。

    我说这些,只是为了分享一个经验:写作到后期,应当进行专题研究。

    这个道理,在不少公众号大V那里得到验证。比如六神磊磊,正是因为他对金庸小说做了很深入的专题研究,才能写出诸多很有洞见的文章,也才有机会把读金庸这件事做成事业。

    讲完了写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我分享一点怎么写的经验。

    二、怎么写

    就写文章的具体方法而言,我分享几点经验:

    第一、学会搭框架;

    第二、学会写简稿;

    第三、学会改文章;

    第四、学会分模块刻意练习;

    第五、关于日更或千字营

    1、学会搭框架:搭好框架事半功倍

    码字三年,如果你问我:写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技巧是什么?

    我会告诉你:学会搭框架。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分享一段我的经历:

    写硕士论文时,就开题的提纲,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修改过很多次。直到论文快定稿的前夕,我还在围绕论文框架进行修改。最后的定稿,还删去了很大一部分,而重新补充了新的一部分。老师说过:论文提纲直接决定了论文的成败。

    后来,在某企业做实习生,初到公司时,我也不会搭框架。而这,让我绞尽脑汁写的文章,总被无情地否定掉。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总监手把手地教我们搭框架。总监说过一句:文章框架不合格,后面的折腾,都是瞎折腾。

    一直到现在,我都保留了一个习惯:写作之前搭框架。

    比如,我再给别人发邮件前,我会先罗列要点。然后,围绕这些要点,搭建一个简单的框架。把框架修改到满意后,才往里面填内容。

    通过搭框架,我的写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如今,有些选题,如果框架都搭不出来,我会直接放弃写作该选题。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浪费时间去“瞎折腾”。

    其实,搭框架,能够最大程度地训练发散思维。我们写文章时,往往从最开始的一点感悟或者一个观点,通过搭框架,能够想到与之相关的两个或者三个观点。然后在层层搭建子观点的框架。如此下来,我们的思维被一点一点地打开。如果再把框架修改几遍,你所想表达的内容便清晰可见了。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我也搭建了框架,并对框架做了多次修改:

    2、学会写简稿:文章是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写成的

    我曾帮一位朋友修改过文章。

    当时,这位朋友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汗颜。我在帮TA修改时,发现TA的文章处处有毛病,很多句子要么表述不清,要么语病连篇,要么标点符号总是用错。

    于是,我建议TA:先不要写整篇文章,先写好每一个句子。

    这个说起来挺尴尬,毕竟,我们都不是小学生,如此苦口婆心地教这些学生时代应当掌握的字词句能力,确使教者和被教者均深感尴尬。

    但事实上,就有不少朋友,通篇文章写下来,连一个句子都写不好。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文字功底不是太好的朋友,可以先学会写简稿。

    什么是写简稿?

    具体来说,在素材有限的情况下,先把粗略的框架搭建出来,然后围绕框架的要点,先写一个短句,保证这个句子的成分及标点均正确无误。然后再写下一个要点的句子。

    如此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往下写,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各个段落的中心思想,这篇稿子就叫“简稿”。

    在简稿的基础上,将每段的中心思想拓展成段落,比如,增加一些故事,增加一些通俗化的例子,或者进行适当的地论述或煽情。这样操作下来,一篇文章就码出来了。

    3、学会改文章: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朋友问我:写文章最容易忽略什么?

    我回答:修改。

    是的,很多人静不下心来,寥寥草草地写完一篇文字,从未认真修改过,就匆匆忙忙地推送出来。

    其实,这是很不好的写作方法。这样的写作,难以让你的写作能力取得进步。只有进行修改,才能让你的写作能力有优质的飞跃,也才有机会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否则,你所以为的写作,永远都是低效、低质量的体力活。

    罗振宇讲过一个故事,具体内容我记不太清。大概内容是:

    他在央视工作期间,负责审稿方面的工作。通过审稿这份工作,他比同部门其他做采编的同事成长更快。原因就在于,他每天都会看到好多篇稿件,并对这些稿件进行修改,而它的同事需要好几天才会写一篇稿件。

    通过罗胖的故事,可以看出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意义。毫不夸张地讲,写作能力都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当然,好文章更是改出来的。

    海明威就说过:第一稿都是狗屎。鲁迅说(鲁迅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而我们知道,《红楼梦》历经“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大修改,方才成为传世巨著。

    因此,学会修改文章,是学习写作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4、学会分模块刻意练习。

    上学时,语文老师会分模块教我们写作。

    比如,开头怎么写?过渡句怎么写?结尾怎么写?语文老师还提到过“凤头猪肚豹尾”的理论。

    又比如,语文老师也教导过我们:文章行文,应当遵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避免平铺直叙。

    可惜,等我们走出校园,拿起笔来写作时,我们却把这种分模块刻意练习的方法忽略了。

    实际上,文章的开篇、过渡、结尾以及整个行文节奏,都可分模块进行刻意练习。

    比如,就行文节奏来说,在文章的某一部分,是否需要穿插一个故事,是否需要举例,是否需要打一个比方,是否需要对前文的专有名词进行通俗化解释,这些行文技巧都需要刻意练习。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刻意练习过程中,我们会慢慢感受到一点:你写文章,已经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与人对话。

    你能明显感受得到,在写完一些句子后,如果你没有讲清楚,对方会报以一脸茫然。这时候,你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解释你的文字。

    一句话,写作的诸多技巧,都可通过刻意练习获得。

    5、关于日更或千字营

    我个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进行日更,也没有必要加入千字营。

    我在最开始码字时,也坚持日更7个多月。当然,我能明显感受到,在日更的节奏之下,我的文字越写越好。

    但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我的写作技能没有明显的进步。我写的东西,也大多都停留在了我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我的写作,陷入了一种自言自语的境地。

    后来,我放弃日更,开始学习更多实用的行文技巧,也开始反思写作过程中的问题,总结相关的写作技能,扩大阅读量,做好阅读笔记。如此一番之后,我的文章在质量方面有了根本的改变,我也不再写些无病呻吟、空洞苍白的句子。

    其实,日更是一件特别容易消耗激情的事情。写作不是短跑,是长跑,是值得坚持一生的事情,需要做的就是保持细水长流,而非急功近利。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让热情过早透支。

    整体来说,我建议,刚开始写作的朋友保持周更就好,没必要坚持日更,也没必要加入千字营。

    - 04 -

    写作,是值得做一辈子的事情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会计名词:复利思维。

    所谓复利思维,就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反过来加强A。如此不断循环,最终一件事物呈指数增长。

    写作,正是这样一件事情。

    就内在而言,你投入时间写作,你的作品会越来越多、文章质量会越来越好。而你的作品越来越多、文章质量越来越好,又会反过来增进你的写作能力。循环往复,最终你的写作能力、作品质量与数量均双双实现突破。

    就外在而言,你的作品给你带来名气、荣誉甚至直接的经济利益,而这些从外界获得的利益,又可以反过来激励你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谁能想到,当年仅仅为了顿顿吃水饺而写作的莫言,在时间的陪伴下,成长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谁又能想到,当年只想靠写作进城的阎连科,十来年后,写出了那么多精彩的小说。

    总而言之,写作是一件具有复利意义的事情,值得一直做下去。

    所以,写作这事,坚持,不要停,再写十年试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年码70万字是怎样一种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eq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