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散文
美国印象|这一场难忘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美国印象|这一场难忘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作者: 孟亦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21:15 被阅读0次
贝尼克珍品与手稿图书馆

周末,我们收到朋友的邀请:让我们开启一趟历史与文化之旅吧!附件是第二天游览耶鲁的计划。

我们本打算在野萌先生不忙的时候去波士顿游览哈佛和麻省理工,但总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成行,说是下次有机会再去,但心里还是难掩失落。朋友的邮件恰好弥补了遗憾,于是欣然同意,雀跃出行。

第二天一早,晴空万里,朋友开车来接我们,一路上有说有笑,很是惬意。朋友告诉我们,除了耶鲁,沿途还有几个小景点也很值得一看。我们都同意这趟出行随意一点,有好风景的地方不妨停车慢行,细细感受。

说笑间来到第一个景点,朋友在公路上靠边停车,旁边是一栋白色的房子。我们下车走近,好奇地打量房子,白墙灰瓦,门和烟囱是点缀般的红色。朋友示意我们看前面的石碑,我们凑过去一瞧,才发现这房子竟然是华盛顿当年吃过早餐的地方,而当时是1789年。两百多年前!我吃惊地询问朋友,这房子就是两百年前的那栋?没变过?朋友似乎很满意我的惊讶,微笑地颔首,没错,华盛顿就踩过同样的土地,坐在你面对的窗前。我走近门口,好奇地想要伸手推门,那现在呢,这里是博物馆?朋友连忙一把拉开我,别别别,这里现在就是民居,还住着人呢。


华盛顿曾吃过早饭的房子

在别人家门口转了一圈,我们感慨住在名人曾待过的屋子里也挺烦的,大概每天都会有一两个闻名而来的游客在家门口转悠。朋友说那第二个景点保证不会人太多,我们追问是哪,朋友却卖起了关子。车子七扭八拐,貌似进入了一个公园,再细看去,竟是一片极大的墓地。我们停下来,随朋友在墓地间穿行,墓碑有高有低,大概能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偶尔看到墓碑上刻着Anna,Leo等字样,不知是怎样的人度过了怎样的一生。朋友找了好一会儿,停在一处高高的墓碑前冲我们招手。我们过去一看,碑上刻着大大的YUNG字,再细看,发现这竟是一位中国人。

朋友说,这是容闳的墓,他是中国留学生之父,是清朝时最早来到美国,就学耶鲁,并且为中国派遣留学生事宜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正是由于他的努力,詹天佑等一大批人才才能陆续出国,学习当时美国的先进技术。我不由肃然起敬。高高耸起的石碑只是纪念,真正的墓碑低矮地躺在纪念碑前,连同他的妻子一起,并排长眠在异国他乡。而围绕着他和他妻子的,是他们子孙后代的墓碑,上面记录着生卒年月,有的出生年月与死亡年月相同,大概是夭折,还有的写明骨灰位于上海。据说容闳的妻子是美国人,他的子女们,有的在中国,有的在美国,而子孙后代的容貌,已渐渐融合成西方人的样子,失去了东方痕迹。阳光透过树枝照到他的碑上,有一股旧时光的沧桑。一时间,心里似有满腔情绪,又似乎什么都没有。


容闳墓

离开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队车队与我们擦肩而过。朋友立刻停下车,让他们先通行,我们问为什么。朋友指给我们看他们车上插着的小旗,旗上有funeral的标记。我们谁也没有说话,静静看着一辆辆车从面前驶过,车窗外一闪而过的脸没有浓墨重彩的哀伤,有的只是送别的伤感。等到重新上路的时候,我们都不约而同的有了一段小小的沉默。


偶遇的葬礼车队
为了振作士气,朋友稍微拐了个弯,带我们来到康州的state capitol。金色圆顶,如教堂一般的宏伟建筑,却没有门卫,民众也可以进入参观。小孩子在门前欢快地跑来跑去,衬着这蓝天白云,恍然如游乐园。我们在门口站了一会儿,因为开放时间还未到,又要赶去耶鲁,终究没有进去参观。但这宁静松弛的氛围,到底冲散了些许刚才的丝丝沉重。
CT State Capitol

一路再行,路上途径一些小镇,镇上的房屋高低错落,虽不致多么高大上,到底是有了一些美剧里的样子。同时,我深刻意识到真正美国人民的住宅,其实也并没有多么豪华,大抵是代代相传留下的老宅,而老宅的毛病,这几天我们也领教了不少。

路上风景渐渐繁华起来,建筑也越来越欧式、古典。我还习惯于国内大学的普遍样子,四处搜寻耶鲁校门,朋友已经停下车说,到了。恍然想起美国的大学是没有校门和边界的。我下了车,看着和大街上没多少不同的红路灯路口,街道,还是有些不敢相信现在已身处耶鲁校园之中。

周末,耶鲁是有导游团的。我们跟上了一个中文导游团,由一位长相帅气的华裔小伙子带我们游览这座古老的世界名校。华裔小哥目前就读于耶鲁,中文不是十分流利,但言谈举止间,透着很难描述的自信和隐隐的傲气。我表示理解,看看这座学校的历史,这座学校出来的校友,以及这座学校各种保存完好的古老图书、建筑,若能身为其中一员,我想不到什么理由不骄傲和自豪。

我们跟着小哥参观了耶鲁的宿舍,虽未进入私人空间,但庭园式的构图已足够令人畅想在这里休息的惬意。而教学楼前的各种雕像,没有什么耳熟能详的政客伟人,倒有很多不甚出名的人物屹立其间。小哥说,这也代表了耶鲁的文化和推崇的精神,比起政治家,我们更崇尚文化和信仰。校史馆里再次看到容闳先生的画像平白多了几分亲切,而图书馆宛如教堂一般的建筑风格令人咋舌。看着耶鲁的小姐姐旁若无人地在古老的廊柱下读书写字,电脑屏幕和墙上的雕塑交相辉映,产生一种奇妙的恍惚。


耶鲁的图书馆

而本次旅程最令我兴奋的,是我们终于有机会跟着在校的耶鲁小哥进入著名的贝尼克珍品与手稿图书馆。巨大的玻璃窗映着里面古旧的书籍,在略显昏暗的灯光下闪着智慧的光,吸引着每个爱书人驻足观赏。而这座图书馆的墙壁,据说是用很薄的大理石板搭建而成,没有窗户。这些半透明的石板可以挡住紫外线,让里面的善本不致受损,又可以使室内保持一定的亮度。这座1963年竣工的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古籍善本图书馆,收藏着许多珍本善本。其中包括欧洲最早的活字印刷本——古腾堡圣经。而另一个小窗口略显破旧的图书,据说是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我静静看着这些安静的、貌似在沉睡的书籍们,而它们在平时是可以被耶鲁的学生们借阅观看的。


贝内克珍品与手稿图书馆
走出图书馆,下午的阳光明亮地晃眼睛。忽然我们看到一群正装打扮的年轻人,牵着两个小小的花童,眉眼含笑地从我们身边走过。居然又偶遇了一个婚礼。我心里升腾起一股奇妙而难以言说的感觉,忍不住跟着他们走出两步,想到早些时候看到的葬礼,人生的生与死,如此紧凑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牵引着情感的两端,饱含了生命的奥义。阳光下他们渐渐走远,而我停下脚步。
偶遇的婚礼

回程的路上,我们一直在讨论耶鲁的旅程。朋友说在耶鲁,不管是多么有名的教授学者,都要为本科生开课。而校园的资金虽然充足,却受基金会的严格监管,并不受个人控制。总之,这不是校长的耶鲁,不是某个人的耶鲁,而是耶鲁学生的耶鲁。兴之所至,我们又乘兴来到内森·黑尔的墓碑前凭吊。他的事迹曾在英文课本中读过,但从没想过他会是耶鲁各种名人雕塑中排在第一位的人。他的名言:“I only regret that I have but one life to lose for my country.”至今仍振聋发聩。


内森·黑尔名言
当日暮黄昏时,我们终于结束了一天的旅程,很久没有尝到家乡味道,朋友贴心地请我们去了一家中餐馆吃饭。饱尝了各种沙拉汉堡之后,我的味蕾如久旱逢甘霖,虽明知这味道和分量远不值这价钱,依旧吃得满口留香。回家的路上,我摸着滚圆的肚子悄悄对野萌先生说,要说吃,还是中国好啊!

回到小屋,我心里仍是兴奋的。虽说这次旅行未曾事先规划,但其趣味和价值,亦不比精心策划的旅行差。我拖着野萌先生说,以后我们也可以多来几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

野萌先生头也不抬,你认路吗?

嗯,好吧。看在他认路的份上,有这样一个会煞风景的老公,我也认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国印象|这一场难忘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fi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