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思考过孩子怎么吃饭最健康吗?
荤素搭配,绿色食品只能养孩子的身,想要孩子成才一定要身心共同培养,那饭怎么吃才能养孩子的心呢?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时是如何和孩子一起吃饭的。
家族聚会,按照年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场面。
场面一:年龄比较小的孩子,饭还没吃完,就开始满地玩儿,孩子虎头虎脑的,小嘴儿甜甜的,长辈们你逗一句,我逗一句,氛围其乐融融。
场面二:上小学的孩子,吃饭开始挑食,一聚会长辈们就问孩子喜欢吃什么,孩子想吃什么就点什么。
场面三:上初中或者高中的孩子,家族聚餐,也不说话,埋头吃,吃完就掏出手机开始玩,父母在旁边尴尬的笑笑,批评几句,长辈拦着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不要怪孩子。”
好多家长都觉得这个很正常,不放在心上,认为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还有家长觉得家族聚会,不需要守礼节,舒服开心最重要,和朋友们的聚会,孩子就表现的很好,所以根本不担心。
日常在家吃饭,孩子吃饭挑食严重,不合心意就不吃,家长为了给孩子补充能量,保证健康,天天换着花样做,孩子不喜欢吃的坚决不上桌。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容易出现的现象是:老人把饭一做好,就让孩子赶紧先吃,好吃的也一定先给孩子吃。
家家户户基本都这样,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这都是现代的生活方式,可是我们仔细想想,发散一下思维,孩子的每一个习惯都是独立的吗?不是,相互之间都是有关联的。以小见大,以微知著。越是细小的习惯,越是决定孩子的一生。吃饭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受教育,而这个教育不是靠语言,是靠家长的行为。
1、《弟子规》中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饭桌上,父母要先请长辈动筷子,长辈吃才可吃,训练礼节直接会影响的是孩子自身所带的磁场、气质,换句话说也是给人的第一印象。
2、子曰:“弃老而取幼,家之不详也。”在餐桌上,父母要先给长辈夹菜,长辈不一起用餐也可以夫妻互相给对方夹菜,这样的行为习惯滋养的是孩子的孝心和敬心,一个孩子如果心中都没有父母,他的未来心中除了自己还会装下谁呢?
3、《朱子家训》中说:“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不可因孩子喜欢吃肉,就过渡纵口腹之欲,过度的以孩子的口味为主,会增加孩子的自私心。《悯农》一诗的最后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提醒我们碗中的米饭,吃多少盛出多少,一餐饭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节俭习惯,懂得节俭就会珍惜父母挣来的血汗钱,不过度浪费。
4、每天吃饭前,没做饭的家长要感谢做饭的妈妈或爸爸或长辈,感谢他辛苦的为家里付出,“先生,今天辛苦了,工作回到家还给我们做饭吃。谢谢。儿子你知道吗,刚才爸爸做饭差点切到手,吓坏妈妈了。”饭后还可以赞美这一餐饭,“老婆,你今天做的饭真的是色香味俱佳,米饭又软又糯,吃完饭我都觉得工作一天一点都不累了。”当然一切语言都要是真实存在的,不可过度夸张虚构,这样的语言和行为会无形中增强孩子感知他人的能力,懂得体会劳动者的辛苦。
孩子的眼睛就是录像机,每个孩子在小时候,心中最依赖最敬重的都是自己的父母,今天他用眼睛记录下的行为明天就会成为他的行为,今天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父母,未来我们的孩子就会如何对待我们。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孩子就会如何对待他人。放下苍白的语言,用我们的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