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金华,对我并不陌生。因妻子是浙江金华人,算下来,我的江南之行已有十几次了。经常自驾与家人一路南下,每到一地,尽赏美景,目睹了当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也领略到了浙中民俗文化及风土人情带来的魅力,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回忆起来,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每到烟雨时节的江南,格外令人神往,如梦境般的旅途已经顺着时间的溪流飘走,空气中只剩下了记忆的味道。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金华,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金华,简称金,古称婺州。金华北山、双龙洞、八咏楼及名人旧居(艾青黄宾虹施光南等),钟灵毓秀,文化璀璨,名胜古迹众多。秀丽的山川和深厚文化相结合,使自然美和人文美完美地融为一体。江南古韵是金华一大特色,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古宅比比皆是。
熟溪桥妻子的家乡金华武义,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古城。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俞源、郭洞和历经800年风雨的江南廊桥一绝熟溪桥。被誉为“江南华清池,浙中桃花源”的武义,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物产丰饶,有的是时光积淀下的惊艳和内秀。浙中绿谷,八山半水半分田,站起来的是青山,躺下去的是秀水,远离了城市喧嚣,温泉、生态和乡野是主要元素;数不尽的吴越文化与儒风雅韵,一笔一划地刻进了古民居凝固的肌理。武义自古人才辈出,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著名工笔画大师潘洁兹的故乡。若问武义人什么诗句最能形容自己的家乡,大多数答案一定是“风物是秦余”。唐开元十七年,40岁的孟浩然进京赶考,名落孙山。郁闷之余,来到吴越之地。经过武义的时候,天色渐暗,借宿在武阳川渡口边的一个渔民家里。古朴的民风和村民们的热情让孟浩然十分感动,一连住了三天,临行前触景生情,写下了《宿武阳川》。其中的佳句“鸡鸣问何处,风物是秦余”就成了武义的代表。这里的秦风遗韵曾吸引了朱熹、吕祖谦等一代代文人墨客,创办了“明招文化”。时过境迁,武义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勤劳好客的民风一直湖畔诗人潘漠华世代相传,古时那种花鸟虫鱼诗画茶的悠闲也至今常在。
旧时武义的商业经济,先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徽商,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外埠商家。从清代到民国35年(1946),城内拥有大小店铺200多家。武义古城文化底蕴深厚,有其独特的学宫、学院文化根基。最早的教育设施始建于唐代的先圣庙。北宋崇宁年间,县学设于先圣庙内,亦称文庙、孔庙、学宫,成为祭祀孔子之处和求学施教场所。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迀建文庙儒学于“县西一里”。至今唯有古时文庙前戟门之外明代凿建成为官学标志的“泮宫之池”(俗称半月池),以及泮池上那座被称为“状元桥”的泮桥(亦是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建),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留存下来。武义历史名人辈出,其中那座刻有“世进士”的石牌坊,坐落在下王宅洪祠上首,是建造于清康熙年间的跨街牌坊,高大雄伟气度不凡。洪氏家族在南宋和明清出过七位进士,成为武义一邑望族和八婺名宗显赫一时。县立壶山小学,位于壶山上街北面,前身为武城书院。清乾隆三年(1738)武义知县张人崧于城西新司西偏建“近思堂”,为士子讲肆之所。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汪正泽改为壶峰书院,后改为壶山书院。书院内建“吕成公祠”,为纪念宋儒吕东莱曾在武义讲学而造。光绪二十五年(1899)知事杜作航在书院门楼柱石题刻楹联云:“讲学会高轩经正民兴过化至今闲异术,储才恢广厦地灵人杰陶成从此蔚奇英”。光绪二十八(1902)二月武义贡生王式祯将上街壶山书院改办成壶山小学堂,成婺州首破封建科举制度的新型学校。民国元年改为县立壶山小学校。解放后成为壶山小学和壶山幼儿园校址。
武义古街来到武义,素有中国民俗文化村之称的俞源太极星象村,系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排列设计建造。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名胜古迹甚多,俞源古建筑保存完整,俞氏宗祠建筑最具特色,古建筑内木雕,砖雕,石雕精致,巧夺天工,在村口有占地120亩的巨星太极图: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俞源村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密切融合,是古生态“天人合一”的经典遗存,是寻古探秘休闲的旅游胜地。历史传说,俞源四面环山,一条溪流穿村呈“S”型流出。俞源古时称朱颜村,由朱、颜两姓家族组成。相传南宋时,有一俞姓杭州人任松阳儒学教谕,卒后由其子送灵柩回杭,途径朱颜村,停柩夜宿,次日灵柩紫藤缠绕,意为神地,遂置地安葬,子孙留下守墓,逐渐发展繁衍,称为俞源。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郭洞古生态村,也是武义的一大亮点。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秀映南山”。据记载,郭洞先祖可溯宋朝宰相何执中。元顺帝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何后裔仿珍藏北京白云观的学仙修道宝图《内经图》营造村庄。砌城墙形成水口,建回龙桥聚气藏风,植村周树木善化环境,规划民居、通道并巧设七星井,形成“山环如郭,幽邃如洞”的绝佳人居环境,故名郭洞。被誉为“江南第一风水村”。郭洞村历代尊师重教,人才辈出,仅明清两代就出过秀才、贡生、举人146名。何氏家族文化深厚,宏伟古朴、保存完整的何氏宗祠,是郭洞家族文化的缩影,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令人赞叹。村民身健寿高,是著名长寿村,平均寿命高达85岁以上。每次回武义时,都要去郭洞品尝一下百吃不厌的“竹筒饭”。
(易平游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