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课题,最早在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士曾经研究过。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者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曼陀罗绘画技术运用的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把心灵结构分为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面。在荣格的定义中,自我是意识的中心,是适应环境的基础,又与意志相关。
根据对心理分析理论的理解以及临床实践,把自我定义为:自我是意识的中心,以现实为原则,并适应内外环境,它是由自我力量、心理类型以及自我功能三个部分所构成的心理结构。
含苞待放。根据荣格等人的定义,自我是意识的中心,意识的主要功能是觉醒,在觉醒状态下个体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在注意的基础上对内外环境进行各种判断,所以我们认为自我力量可以用注意力以及判断力来进行衡量,它们是自我的核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所以注意力是其他心理功能的基础,其他心理活动是注意的不同面向。比如注意指向当前,指向过去,指向未来,指向抽象的概念等等。
注意力由四个特征来表现,分别是稳定性、广度、分配性、转移性。判断力则由准确度来体现。
所以自我功能是适应现实的基础。自我力量强大的人,能够有效调动心理能量完成相应的任务。自我力量如果比较弱小,注意难以维持,广度比较狭窄,转移不够灵活,甚至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
比如,在绘制曼陀罗的过程中,确实能够看到有些孩子(成人),即便没有人打扰,他也会在绘画时不断地关注外界的事物,一幅曼陀罗作品,可能别人15分钟完成,而他用了30分钟才只画了一部分。那么在面对其它同样的任务时,会不会也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而有的孩子,即便周围有各种干扰,他也能心无旁骛的完成自己当下要做的事情,一幅曼陀罗作品,别人用了20分钟还没有完成,他10几分钟就完成了。虽然绘画细腻度有一些差强人意,但是他的稳定性相对还是比较好的,完成一件事情之后再去完成另外一件事情,他的分配性也还是不错的。
这两种情况的下的孩子相比较,我们就能够清晰地判断出哪一个孩子的自我力量相对比较强。可能我们平常用的更多的是专注力这个词。在面临同样的情况下,有的人能够专注的完成一件事情,而有的人则不能。能够专注的完成某事,做事效率就会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相同作业量,有些孩子早早就能完成,孩子这到很晚还在忙碌。
在曼陀罗绘画实践中,通过长期的跟踪,确实发现曼陀罗绘画对于提升孩子们的专注力是有效的。并且我也发现自己在绘制曼陀罗的过程中,自己的专注力也是在不断提升的。
心理类型在荣格的理论中是专业度比较高,比较复杂的内容,需要比较系统的了解,这个话题有待以后再做详细分享。
新目标关于自我功能部分。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应对内外环境的各种能力。自我需要应对外界的各种刺激,管理内在的情绪和冲动,所以自我功能更多的表现为心理防御机制、自尊调节、冲动管理、沟通能力等等。
运用曼陀罗绘画增强自我功能,我觉得自己最受益的部分,一是,通过曼陀罗绘画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得自己在面对情绪冲突的时候越来越能够hold的住。二是,不断的增强自己的反思自我的能力,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成长点,进而做出改变。三是目标管理。正是因为这些收获,我更加喜欢曼陀罗绘画这个技术。
自我曼陀罗是把大圆当做一面神奇的镜子,冥想镜子所显现的自我意向,把所见的形象绘制出来。自我曼陀罗通常用于分析与评估自我功能。可以通过作品中自我意向的情绪状态,使用的颜色等来解读自我功能发展的程度。比如,若情绪比较低落,甚至是悲伤,颜色用黑色灰色等,自我功能就比较弱。若是情绪比较高涨,饱满,颜色多是亮丽的颜色等,则说明自我功能比较强。
今天做的还是自我意向曼陀罗,通过自我意向的绘制,提升自己的做力量,增强自我功能。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走向自我完善。
绘画曼陀罗一定是一个过程,也许今天画的自我意象是一盏灯。一个月以后再画,也许就变成了一本书。再过一个月再画,可能又变成了太阳。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绘制,自我意向可能才会稳定。至于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意象到底是什么,需要不断的探索。
你愿意探索自己的自我意象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