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在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赶集。
深以为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赶集基本是在小集镇上居多,一般有三四天这样子。
在这特定的几天里面,全国各地的小商贩都集中在这个地方。像什么吃的、穿的、用的、甚至孩子玩得游乐设施都是一应俱全。
当集会开始时,那场面可就热闹了。里面有商贩的吆喝声、音响声、以及鼎沸的人声此起彼伏。反正放眼过去都是喧闹的人群。
电影《人生》中也有赶集的场面。主人公高加林蹲在喧闹的街头卖馍,却因为面子簿不好意思吆喝,半天没有卖出一个馍……
这样看来,赶集是上个世纪农村生活的特色。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现在为什么没有了?原因无非是,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什么稀奇古怪的都见识过了。再也不会贪图那种乡土特色浓郁的集会了。
还有现在提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像以前那种一场集会下来,真的是垃圾遍地,环卫工人清扫真的太辛苦了。
由此可见,赶集就是上个时代的烙印。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淘汰出局的过程。
你认同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