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同读《庄子》,一起做到”活动作业读书
得道的不同境界和不同侧面-5.9第十七天-庄子大宗师

得道的不同境界和不同侧面-5.9第十七天-庄子大宗师

作者: 镶润_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5-09 11:54 被阅读17次

    什么是真正的道?什么又是真正的得道呢?我前几天曾经写过的一篇简书的题目叫做“道的一鳞半爪”,大概,得道也分不同层次,甚至也有不同侧面。佛祖得道了,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也得道了,罗汉也得道了,老庄得道了,孔孟也得道了,颜回得道了,子祀、子舆之流在某种层面上应该也算得道了。甚至,我们普通人在某些事上,在某些时间点上,估计也可以算得道了呢!

    世间的烟火气是道,出世间的淡泊宁静也是道;浓妆明丽是道,淡抹素雅也是道。国画是道,油画也是道。大概只要是自然存在的,“真”的就是道!我猜这可能是为什么叫“真人”而非“道人”的缘故吧。或者说,符合“真善美”的,就是道吧。

    而假道学,包括宋明理学,过于追求某种状态,可能就失道了。我觉得庄子在这里说,要忘掉仁义礼智信,就是这个意思。不是不要,而是不要过分强调,遵循道体、本心,王阳明说的“致良知”,良知本在。

    得道之人,估计也得继续修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法则,估计不仅适合我们普通人,同样也适合得道之人,毕竟,万物一体嘛,这应该是共同规律。

    孔子知晓自己的天命,就是在人世间沉浮、传道,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不影响他偶尔羡慕一下老庄这样的出世之人,尧舜这样的人间帝王在拜访深山中出世之人后,也可能短时间干活提不起劲,羡慕他们;同样的,庄子这样的出世高人在真心里面也偶尔会羡慕孔子,否则《庄子》中不可能总写孔子,而且,这一章中,他描述的孔子是多么“空虚”啊(内里空、虚的人,才可能理解、接受不同的人、事、物。我觉得像颜回所说的坐忘,是定静中的忘,而孔子达到的境界是生活在世间的忘我。正是因为世间有了孔子这样的人,人世间才可能更光明。那句话怎么说的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但是,人毕竟都被天命锁着,临渊羡慕一会就得了,总还是要退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结自己的网!

    所以,圣贤都如此,何况稍微得了一点道的子桑,面对困境,也会感慨“天地父母啊,为什么我的一生是这样呢!”

    所以,庄子整篇大宗师,开篇点题——真人是“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我现在的理解是,这个“知”也有层次和阶段之分,之后,通过例子,以及各种隐喻,字面上的、字里行间的、明的、暗的,一直在阐述这样一件事,就是“道”体是很大的,修道之人就是这样通过一鳞半爪的了解,慢慢摸到大象的脚、身体、鼻子,直至看到它的轮廓,即便看到整体轮廓、形状和样子的圣贤们,因为角度不同,也会存在差异。但道体一直是那个“大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道的不同境界和不同侧面-5.9第十七天-庄子大宗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wh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