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普天同庆,家里的学童也可以放松放松了。我们选择和小伙伴一起进行了一次祖国首都五日游。
有别于日常在家的按部就班,旅行的节奏有时更快,有时又更慢,面对着不熟悉的城市,一切都需要根据当前的状态随时进行调整。调整之间,我感受到每个人偏好的节奏都不同,而孩子和成人的节奏之间,差异更大。
孩子们受兴趣的驱动影响更大,往往对于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更急切、兴趣更持久,而对于他们没兴趣的东西,往往不像大人一般纠结,而是直截了当的拒绝或者快速离去。
在国博的时候,孩子们为了找吴王夫差剑,急吼吼的从一个展厅奔跑到另一个展厅,在好多的文物中仔细寻找。在故宫珍宝馆,看到国宝石鼓,兴致勃勃的讨论了很久,研究每一个石鼓拓文上他们能认识的字,久久不愿离去。逛到故宫御花园,讲解器里介绍漱芳斋就在东边,两个妈妈就很纠结,挺想去看看的,又觉得太累不想走。小朋友就很直接了,不去,要回宾馆休息。
集体活动中,如何平衡大家的节奏向来是个难题,带着孩子的话,难度系数翻倍,碰到旅行旺季,再翻个八倍吧。排队入场的时候,孩子受不了,一直问:还要多久啊?我想说:我也受不了啊,人多没办法啊。急着去下一站的时候,孩子不肯走,一直请求:听完这个再走。我想说:已经听了好久了,再听下去,下一个展室的精华看不了了。一方面不能饿、不能累、不能催,另一方面又着急起床、着急如厕、着急吃饭,旅行的过程就是修炼的过程啊。
幸好幸好,我们有志同道合的旅伴,和时时提醒自己要慢慢游不焦虑的心。吃烤鸭排队排到晚上8点多,不着急,吃点点心慢慢等。何况在胡同还吃了好吃的爆肚和美味的糖葫芦呢。一天只安排了一个故宫行程,得以睡到自然醒,又早早结束游览,去吃出名难等的南门涮肉,最后大人孩子都很满足,大快朵颐。放下景点打卡的欲望,拒绝走马观花,慢慢的专注看自己想看的、玩自己想玩的吧。
2018春节北京故宫旅行之中最大的冲突点可能就来自于我只关注到了我的节奏,看不到其他人的节奏;只关注到自己的需求,关注不到其他人的需求。比如吃早饭,我希望快快吃完早点去景点排队,你希望找到心仪的胡同美食,细细品尝只有在当地才能吃到的味道。
如何顺利解决冲突?就需要每一个人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然后大家一起寻求双赢解决方案。这次旅程中,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案例。成功的案例的共性就是,都能暂时放下自己的节奏,去了解对方的需求。比如吃早饭的问题,我们提前约定,早点起床早点出发,就能同时满足胡同美食和早点排队的需求了。比如去漱芳斋,妈妈们自己去就好了,爸爸和孩子就在门口休息一下等待妈妈,就能同时满足休息和游览的需求。
而失败的案例共性是,执着于自己的节奏,表达自己的需求,并用各种方式证明自己节奏的完美和正确。比如关于第四天是去滑雪还是去国博+长城的问题,我们参考了天气、门票、行程安排等各方面,除了小鱼,都觉得去长城更明智。所以在当时并没有注意倾听小鱼的需要,而是列出了很多很多的理由推销了我们的安排,小鱼让步了,答应一起去国博+长城。可我没想到,小鱼对滑雪的期待原来有那么大,以至于直到旅程结束,小鱼对没能去滑雪一事还是很不甘和遗憾,并且他对参观博物馆原来并没有多大兴趣,能配合也是迎合了其他人的想法。如果在规划行程的时候,更多的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见,充分的沟通,并且提前做更多的功课,这个旅行对小鱼的意义又会不同,毕竟大家一起规划行程本身,也是旅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无疑,在失败案例中,孩子通常是吃亏的。他们人小嘴拙,说话容易慢几拍,思虑又不够完备。他们的绝招是耍赖,可是耍赖的时候,虽然容易达到目的满足需求,但伴随而来的通常是家长的责骂和训斥。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大人和孩子都能力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关键还是能不能及时的放下固执的自己。
我们一家获得了一个不完美但有深刻体验的春节假期,衷心希望每个人的假期都让我们有所成长,变得不同。顺祝新年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