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毒性分级一直是临床研究安全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肿瘤试验中尤其常见。
而对实验室检查进行毒性分级一般是通过CTCAE(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这份文件。现在常用的版本是Version 5.0。相比Version 4.0,主要区别是增加了基线是否正/异常。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8906/8abd5dc5f680458f.png)
在CTCAE中,毒性分为1,2,3,4,5级,其中最严重的就是5级,也就是死亡,但是我们在table汇总的时候,一般不会去汇总5级,只会汇总0-4级(0就是正常)或者≥3级,然后表格的形式可能是分访视汇总各个检测项的毒性等级;或者基线和基线后最严重等级交叉汇总。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8906/b17e294f2e100019.png)
增高方向
首先我们先来看CTCAE中对于碱性磷酸酶(LBTESTCD="ALP")的毒性等级判断,碱性磷酸酶异常只会出现升高方向,然后一般来说,如果你发现自己在LB中衍生出一条碱性磷酸酶升高的记录,那么在AE中也会对应地发现该受试者有一条碱性磷酸酶升高的不良事件记录,大家可以试试看(但是CRC不一定会记录在AE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8906/7151b1f664288d8f.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8906/958dbdf2a6271b64.png)
ULN就是正常值上限;LLN就是正常值下限。而且大家第一次看标准列出的格式可能觉得不太习惯,比如>ULN - 2.5 x ULN代表的意思是正常值上限到2.5倍正常值上限,常规的写法应该是ULN< XXXX ≤2.5 ULN (XXXX代表检测值),这才是大家熟知的范围写法,所以大家需要注意一下。
那么根据标准,对应到我们的SDTM LB中,我们一般是根据LBSTRESN,LBSTNRHI,LBSTNRLO这3个变量来衍生CTCAE,然后对应的结果存放在LBTOX和LBTOXGR这两个变量。比如LBTOX=“碱性磷酸酶增高”;LBTOXGR=“1”。
那么在编程的时候,就根据上面的解释,
①:对于基线值判断分级的时候,比如Grade 1不适用“基线值的2 ~2.5倍(基线值不正常)”,这相当于 2*base ≤ base ≤ 2.5*base,那么永远落不进这个范围。
所以在判断基线值分级的时候,选用的标准应该是“大于正常值上限的2.5 倍(基线值正常)”,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出处于基线时的毒性分级。
至于基线值正/异常怎么判断,①LBNRIND,或者②储存临床意义的变量,或者③直接通过LBSTRESN>LBSTNRHI 这3种方法应该都是可以的,结果上应该是要保持一致的,不会你的LBNRIND是“HIGH”,然后临床意义是“正常”。
当判断出基线的正异常以后,就需要retain到后续的观测进行进一步的判断了。做法类似ADaM中的base,bsec。
对于这种纯粹通过数字的标准,大家可以将需要的变量转换成宏变量就可以了,这样就适用于多个不同的检测项,具体的程序就不提供了,模板程序我会上传到我们的付费群里。
降低方向
上面是增高的,那么降低的怎么理解,比如下面的LBTOX="贫血",主要是通过检测物血红蛋白来判断。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8906/a83d1ae388c3a924.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8906/2919c712461bf4ae.png)
假设单位是血红蛋白的单位是g/dL,根据Grade 1的标准
注意这个还是有点违背平常的范围认识,正确的解释应该是10 ≤ XXXX ,也就是当血红蛋白的检测值处于10到正常值范围上限时,才是贫血 1级,跟增高是反着来的,反正我觉得很别扭。
然后大家可能会想到底是小于等于还是单纯的小于呢?什么时候加等号呢?如果标准里面是有明显的>或者<这种标识,那么就不需要加等号;所以上面的Grade 1的标准10 ≤ XXXX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检测项毒性等级是双向的,比如上面的血红蛋白,降低的话就是贫血;升高的话就是血红蛋白升高。对于这种双向的情况,ADaM有专门的变量处理这种情况,这个在后面的文章会继续介绍。
发现自己很多系列都是写到(一)就结束了,所以我现在专门建个文章提醒自己哪些文章后续需要补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8906/58a61acfb5817900.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