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思无邪“之精神在现下的土壤(二)

“思无邪“之精神在现下的土壤(二)

作者: 阜易 | 来源:发表于2019-11-23 07:24 被阅读0次

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链条的薄弱环节在农村。那么今天,中国教育链条的薄弱环节依然在农村。因为目前,仍然有8亿农村人口,这是个庞大的教育对象,农村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关注。

所以,教育的突破改进,应重视广大的农村教育。而农村教育的未来希望在基础教育的崛起,面向的应是15岁前的孩子们,就是处于早期的青少年。这个时段,几乎是人一生中学习的黄金年龄,教育若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就能影响人一生的命运走向。

农村教育若能让孩子,一边在享受知识的丰富趣味中,体会世界的美好和广阔,热爱广袤的自然和社会;一边促动他们充分洋溢自己善良、仁爱、诚信、纯真的天性,领悟生命快乐和幸福的真谛,获得人生价值的理想超越,而且,教育还要满足人发展的核心要求,如陶行知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通过接受教育,学习做人,磨炼品德,锻炼能力,去服务和奉献社会,是所有人必须接受的人生改造途径。教育一定要以培养人的真性真德为出发点和着眼点。这样,中国的农村教育必定成功,这也才是中国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看看我们当下的现状,提倡多年的素质教育,经营惨淡,名实难符,应试教育有口难辩。

我们的教育部门,政策叠床架屋,教育行政化严重,高校宽进宽出,学术浮躁,普通教育泯灭天性,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大学生的流水线、加工厂,中小城市的学区划分、争相涌进,贵族学校的西式教法引进,社会辅导班机构农村的留守寄宿学校,霄壤之距,天差地别。

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就是把一批批天性美好、充满活力的孩子送进学校。然后通过十几年的考试、学习、竞争,把一群天性活泼、充满活力、能量饱满的孩子,变成了一群呆若木鸡、手无缚鸡之力的、好高骛远的痴傻儿,让父母孩子两败俱伤,这不仅是对孩子的犯罪,甚至是对孩子天性的破坏,更是一种赤裸裸的生灵残害。

最终,教育的最大受害者是谁?家长都认为家庭和家长是最大受害者。因为很多家长和家庭付予孩子了太多不切合实际的希望,都希望把自己尚未实现的理想,全寄托到孩子身上,对于未成年的他们,本是自由纯真的心灵空间,被挤压的毫无缝隙,撞得遍体鳞伤,岂不知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永远是孩子本身。

看看我们的家庭教育。较多的家长永远是最大程度地,给自己孩子在物质上极大的满足和支持,却不教育孩子合理的争取,体会所给予的用心,节制和爱惜,导致孩子心安理得的接受和索取,理所当然的要求,物欲攀比之心傲慢,不懂得惜物,不懂得感恩。

在孩子精神方面,家长表现出畸形的高度负责,苛刻要求和压抑孩子的兴趣和学习选择。一是某些时候,毫无理由的吹捧和无原则的奖励孩子,甚至以物质手段和成人的思维心理,去贿赂诱惑孩子,争取在行为、意见和思想上与家长采取配合,导致孩子心理上早熟、行为出位。

一是在某些场合,家长过于严肃和正经的批评教育孩子,拿隔壁的孩子鞭策对比,刺激孩子的幼弱的自尊心和羞耻心。最终,孩子和家长不亲热、关系冷淡,交流疏远,这是一种家庭伦理的釜底抽薪。

看看我们的学校教育。美育教育提出来已有百年,像音乐、美术、舞蹈、书法、体育等这样身心结合、开发灵智、浸润德性的课程,在乡村的小学里缺乏专业教育引导,在中小城市的城区里,则被铺天盖的、繁重的文理专业学科所截流。

孩子从小到大,从学校的课堂到回家的补习,老师的监督和家长的陪伴;从学校教育到周末的艺术特长培训,课内与课外的互补,门门功课你方唱罢我登场,样样作业次次测试门门比赛,轮番不休,交相辉映,大脑只进知识不出智慧,只死记硬背不反刍思考,既要能出成绩还要品德优异。这不得不算是一种艺术的摧残术。

为什么孩子成绩高却对知识麻木?对学习勤奋却不热爱?对老师尊敬却不感恩?容易厌学、拘束、压抑、轻生?我以为最大的两点原因:一个是不能尽情热爱,失去了兴趣,心没了动力。家庭对孩子爱的这种软暴力,给孩子思想上造成巨大的压力,精神上绑缚了沉重的负担。加之,学校环境的限制和教育的气氛,使得孩子内心恐惧,孩子自由浪漫的天性被抹杀,对学习的快乐

再就是,所学的知识得不到酝酿融汇,驰骋的思维不能碰撞发酵,学与思不能相得益彰。孩子密集的学习节奏,没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理解,干枯的抽象内容,没有在生活中得到形象的转化和运用,就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孩子只被教,而未接受育,失去思维力想象力生发力,智慧的泉眼自外而内被堵塞。

教育的现状是这样,我们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谁也没有能力重建一个教育系统。那现在我们能怎么办?教育就是这个样子的。我想这个问题,只能简单的去看,还是要顺自然遵本性。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自然的心,自然的生活,自然的善良和仁慈。虽然说学校有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也更重要,因为父母是孩子最

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最大的课堂。但学校和家庭合力,都教育不好的话,只能用自然的法则教育孩子。对孩子来说,最好的环境、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然。

自然就是不急躁,不着急,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不爱慕虚荣。对孩子的教育不强求,不强用力,去修渠引水,水到渠成。如果自然教育的过程中,孩子遭遇烦恼,比如失败、比如穷困、比如委屈、比如早恋等等的话,怎么办?难道也不着急?

如果遇到了,我认为也不是坏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迟早会发生,就应该让孩子体验什么叫失败、穷困、委屈,它们带给我什么影响?我怎样改变?这些都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营养,让孩子知道人生活于世就有可能失败、穷困、受委屈。

再比如,这个社会上自然就存在光明,也有黑暗;有正义也有邪恶;有诚信就有欺诈,那怎么办?我们也应该告诉孩子,这就是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诚信与欺诈。自然就是这样,要让孩子知道,不要害怕让他知道,或者担心他会知道,这就是扭曲。

所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在自然中,不强求不苛责孩子,在家庭里,伴随孩子的成长,陪着他,不去帮助他成长,不规划他的成长,这就是自然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保护孩子的天性,回归自我,回归自然、

对于学校教育。我们的孩子该去还得去,上课完成作业。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去抱怨学校。我们不能让孩子不去读书,人家读,我们也读。学校的课程多,教育的内容不好,老师留的作业多,我们在理解孩子的同时,告诉孩子现实就是这样,这样的教育是不好,我们都辛苦,但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只能去适应这样的环境。

这样,坏事反而成了孩子的一次双倍学习,既学习了知识,又理解体会了人生过程中,有许多不如意,我们要面对这些不如意,坚持正确的态度,用笑声用歌声用信念,勇敢大方地,去迎接所有的不如意不顺利不开心不情愿。

而且,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们发展“崇文”的气质,还应该鼓励他们去开发“尚武”的气神。我们如今的教育太柔弱,侧重于文化教养,而缺乏阳刚之气,轻视身体的强健,是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崇文尚武,均衡发展才对,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如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无为而为”这般去做。我们去尊重孩子的天性,赏识孩子,让他们自由去爱,走进自然,让孩子懂得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在自然的过程中,孩子卸下包袱和压力,精神不再惶恐和压抑,内心清净下来,就会去观察和思考,这是我们能给孩子创造的最好的教育环境。

3.说宗教及信仰

接着说宗教。顺便说说我对信仰、哲学和科学的相关看法。

近现代,中外人士都普遍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持这种看法的人,多半是对中国的人文和国情不够了解。对信仰的内涵,也理解的有些浅陋了。若是国人认为这样,便是没常识不自信。

大约2500年前,先师孔子和弟子们宣讲“仁”“恕”学说,以《论语》为基,创立了儒家思想流派,以修齐治平为天下治世理想,以诚意正心致知格物为法修身养心,学而优则仕,积极入世。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后东汉初,中国人创立了自己土生土长的道教,奉《老子》为精神指南,绵延后世,一直秉承道家的理想境界:图无为清净,自然超脱,修虚练真,求长生久视,羽化登仙。

东汉末,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到唐朝,一枝开十叶,宗派鼎盛,佛教本土化。至宋时,儒道释合流,再开新境界。以佛法僧为三宝,讲因果轮回,缘起性空,明心见性,自觉觉他,自渡渡人。

将儒道释三说,合在一处看,儒家讲仁爱,道家讲无为,佛家讲慈悲,处处体现着中国人以儒治世,以道养身,以佛修心,这样一种圆融互通的生命智慧和处世价值观,就是以“天人合一”四字,为中国文化道德核心,也“可算”是中国的传统哲学。

而且,儒道释三家,无论是修那种学问,都是为了求道参道修道悟道,都是围绕“道”的学问,展开生命。所以,儒道释三家的学问,又统称为道学。道学就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是可等同而论的。

所以,我们今天去一些宗教场所,大的寺庙或道观,会看到在大殿中供奉的,既有儒家的孔子,也有佛家的释迦牟尼,更有道家的老子。这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中,感觉很奇怪,是绝没有的现象吧!

中国大概也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国家和民族了。中国是没有哲学的。我也认为不可思议。因为,哲学是一百多年前,从日本引进并音译过来的词。现在有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但肯定的说,中国只有思想史,没有哲学史。

哲学的产生是因为有哲学家。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哲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与社会的系统学问,哲学家是研究这门学问的专业人员。而中国自古以来,没有单独的一门学问叫哲学,更没有一群专门研究哲学的哲学家。

因为,中国如今所有被称为哲学的思想、学说、见解等,都是他们的主人,在生活运用中,在人世相处中,在观察自然中,总结得出来的经验,不是有意识的研究和思考得来的,也没有严密的条理和组织规律。

所以中国的确没有哲学,也没有哲学家。这样同向思考下来,中国人也是没有信仰的,这也是有三分道理的。

古代以来,有学问的中国人,并不清楚地也不单一地,去分出自己信仰哪一派哪一宗教,中国人信仰的是“天人合一”,这里面就有儒有道有释。不像外国很清楚,就是信伊斯兰教、信基督教、信天主教等。

正因为这样,中国人信仰的多而模糊,显得不够专一,容易给人造成钻空子、爱取巧的印象,也难怪被说成没信仰,是不足为奇的。

科学,也是上世纪民国时期,鲁迅先生从西方介绍翻译过来的。如今在中国也生长了百余年,近年来频频听到,科学领域、科学技术、科技成果受人瞩目。小学生也有《科学》这门课程,我念书那会儿叫《自然》课。现在凡事都要讲科学,都才行的通。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科学与宗教和神学是有关系的,而且很微妙。我的看法是,宗教一头连着神学,一头连着科学,而神学和科学也是连接的。三者的情形,像是三个人围着一张圆桌,再开会讨论。科学相对年轻,却说得最多,对宗教和神学的挑剔也最多。再看宗教和神学,似一对孪生兄弟,两人总是等对方先开口回应。

在现代社会,一类是信仰科学的人,基本属于无神论者,问题较少。他们坚信物质本体,一切以看得见为基础,用现象证明世界,认为所见才是所知。

一类是信仰神学和宗教的人,属于有神论者,这类人问题较多。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神学或宗教的迷信,他们态度模模糊糊,表达含混不清,认识狭隘浅陋,行为顾盼流离。

对宗教或神学的迷信,在中国表现的很突出。迷信,对立的应该是虔诚。我认为无论对人对物,还是对自然、对宗教、对鬼神、对学问等等,都应该怀有虔诚之心。虔诚就是人身体里那把光明的火,有了虔诚就不黑暗不寒冷。

对待宗教或神学最应虔诚。儒家讲诚意正心、佛家讲放下我执,道家讲返璞归真,都是在让人虔诚。所谓虔诚,就是在内心去自然的叩首、敬畏。只有这样,人不会浮躁,身体才会安静,心才能淡泊明净,达到身心合一,去内观自照,不断自省,觉察自性,生出仁爱,拥有慈悲。

而不是迷惑的相信,去迷信,不了解不清楚就信,随人而信,附会而信,愚昧的信,偏信的信,因信而信。不仅迷信,信而不行也大有问题,都是不可取不明智的。今天,也是在宗教、神学方面,中国人迷信的比较多,信而不行也很严重。

我对中国的宗教或者经典学说的学习,有一个粗浅的体会,就是认识人与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取正知正识,正信正行的过程。所以,正知正识,正信正行很重要,这里面包括信、愿、行,是通往一切的基本,像自然和道一样,无处不需,无处不在。如果体会到这点,就能对一切虔诚。

中国的宗教,大概数佛教的信众基础最广,他们大多数生活在广远深袤的乡村大地,以中老年居多。中老年信佛教,多数就是迷信佛教,多数又是为自己和家庭信佛。他们信佛教,就是迷惑的在信仰,一知半解的信,糊里糊涂的信,功利现实的信。

比如,在家里,拜灶神保佑自家平安;做生意经营买卖的拜財神,祈求财源广进。在外面,拜土地神可五谷丰登;拜药王能让身体健康无痛少疾;拜观音菩萨可减一切苦难,折磨不顺;拜地母可求人杰地灵;拜文殊菩萨可开窍生慧,文运亨通;拜地藏菩萨可家宅平安,鬼祟不犯;拜文曲星帮助家人考学,升官发财;拜太上老君可常保福气、清净自在等等。

总之,遇到什么问题,现实条件解决不了的,信的人就想到去拜神,就找神来帮忙,至于拜的是佛家还是道家,他也不甚分明。信的人也不去想拜的神对不对。若是有多位神同时在场供奉,那么就都拜一拜,谁都不得罪,请谁都来帮忙保佑自己,只要心愿能实现,对哪个神都能祈祷一番。

信的人,也很少去思考,自己的要求和欲望,神能不能答应,会不会接受的问题。虽说是“佛挣一柱香”,可多少人也是临时抱佛脚,舍近求远,没有原则。

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佛教有一首劝世的歌偈: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心向灵山塔下修。这同《周易》中所讲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可谓不谋而合。

就是说,普通的人也好,信教的人也好,还是从事宗教事业的人也好,一切都要先从身边和近处的人和事、人和物的关系和问题上,去着眼下手,不能舍近求远,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要莫名其妙。

无论凡尘俗子,还是正在修佛修道,或已有参悟的人,都要先从修身和修心出发,安置好身和心。灵山就是身,佛就是心。身托于心,就是灵山在心。心系于身,就是心向灵山。

所以佛即我心,我心就是佛。在生活中,心是佛,离心最近的人,比如父母、兄弟、子女这些当世的亲人,包括离我们远去的,已经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在我们心中余留的印象、感情,都是我们心中的佛。

父母,是我们生命的出处,是我们身边最大的活佛。怀虔诚恭敬的心,孝顺我们的父母,就是在身边修佛,在近处修心。祖宗,是父母生命的根系,是我们家庭最重要的神。怀虔诚肃穆的心,追悼祭奠他们的英灵,慎终追远,敬天法祖,也是在身边修佛,在深处修心。所以,佛无处不在,遍布虚空,灵山也近在眼前。

佛其实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圆融无碍的道心,就是慈悲,还是道。道时刻就在此身,就在此心,从来没有远离开人,而且冥冥伴随。所谓道不远人、道不可须臾离也。因此,佛即是道,道法自然,如来。

佛教的至尊释迦牟尼,法号如来。如来的意思就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心经》的开头就提到“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自观自在,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把烦恼、无明放下,放下就能够自在,自在就能够解脱。

观自在菩萨放下了烦恼、无明,得到了自在,解脱了因果轮回,所以叫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也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观世音菩萨。我们敬奉的观世音菩萨,有三十六种法相,因为菩萨能即时观其音声。也就是,菩萨会在适当的时候,听到人世凡尘的苦难之音,前来解救,所以叫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也好,如来佛祖也好,都是从凡人开始修道,明心见性,持戒守心,除去无明烦恼,解脱因果,最终成佛的。所以,真正的拜佛,其实就是在拜自己。

当我们来到庄严的寺庙,面对威仪的佛像,内心忏悔反省自己,犯下的无明之业,在许愿忏悔的过程中,净化内心的杂念,除去妄念,自己的身心就轻松健康起来,做事也会顺利,好事随之发生。这就是信仰的意义和价值,其实都是自己内心的思考和选择。

所以,我们拜佛,不是去寺庙,用几块钱上个布施,在佛那里给自己记个功德,再向大殿之上的佛上一柱香,大拜大叩,嘴里念叨出心里的苦难,佛就能让你立马好起来,答应帮助你,就能帮助你升官发财,增加寿命。这是凡人功利心的浅陋思维,是人内心的欲望邪念在滋孽。

想要不苦,去除烦恼,解脱因果,就要去参悟自然,在自然中生出智慧,放下欲望邪念,回归内心,返观自照,勤加修持,日日常新,还要推广德行,处处散播。

在日常的料理行为中,我们应全力做到去我执,就是不顽固的执著,比如人物、名利、欲望、机巧等;要不住相,就是不死守外象,比如色、声、香、味、触、法;从内心熄灭贪、嗔、痴、慢、疑这五毒;谨慎节制身心,不偷盗、不杀生、不淫邪、不妄语,礼敬佛法僧三宝;得机会去报四重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上师恩。

这些是信佛的正知正识和正信正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基本的清净、持戒、性空。清净就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持戒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性空就是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对一切虔诚、顺自然。虔诚的去信仰,对宗教对神学虔诚,不迷信,破除我执、住相、五毒等种种障碍,不得因果。虔诚于父母,虔诚于爱情,虔诚于友情,虔诚于自然天地,虔诚于万法道德,寻求自性光明,达到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境界。

4.说说娱乐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曾这样描述一个时代和人: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刻,这是怀疑的时刻。这是光明的时刻,这是黑暗的时刻。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在人们面前一应俱有,在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当今社会,经济产业繁荣,物质高度发达,个人主义遍地,幸福感低,安全感差,欲望心强到爆棚。

各行业都大搞创新,各部门都积极设障,各团体都极力竞争,各事物都起来流行,各主义都宣扬较量,各产品都首推包装。人们把喜欢当成热爱,把起哄当做支持,把好奇当成钟爱,把时尚当成个性,把审美当成玩笑,把追求当成理想,把梦想当成现实,把行为当成艺术,把流行当成生命……

高度发达的物质经济时代,催生了国民高度发达的娱乐精神,包罗万象、无微不至的娱乐触角,已经细思极恐地长满至人间天上,将人牢牢的钉在流行的娱乐舢板上。

因此,这是一个注意力涣散的时代,这是一个遍地诱惑、娱乐至死的时代,这是一个心猿意马、想入非非的时代。人们娱乐至上,娱乐至死,追求流行,迎合时尚,欲望横流,心为物牵,不辨是非,眼迷身醉。

电视为了收视率,电影为了票房率,形式夸张,内容虚张,扒拉人们灵魂的文化艺术产业,不指向社会精神和理趣的教化与审视,而有意打造明星文化帝国,供人开发欲望消费诱惑,从而取代思考,仿效追捧甚至去沉溺膜拜。

明星有了绯闻,闹了乌龙,发生糗事,开了先河,所做之事,无不巨细,玩味津津。社会上真正有价值的科学家、戏曲家、艺术家、教育家是哪些有几个,做了什么,我们倒听闻稀少。

手机让人魂牵梦萦,形影不离;商场让人百转千回,其乐不穷;旅游地推广特色,不遗余力,游客蜂拥云集,却走马观花;书店殚精竭虑,招揽促销,却销路不畅,乏人问津;饮食滋人肝肠,店铺招牌响亮,创意奇特,装修精美,却频繁易主,朝开夕闭……

一切娱乐之人都在动,一切娱乐之地都在响,昼夜熙攘,光影交错。拿不起书,放不下手机,停不了购物,找不到吃喝,心很满身却很小。颜色很美却描述不清,声音动听却分辨不出,味道丰富却品尝不来,身在驾驭心却无所住。这就是老子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人们都心为物累,心失淡泊,浮躁难安,喜悦不生,快乐不来,幸福不至,都想在内心设一道屏障,安一道闸门,提防起来,为了要守住今日所有。在晚上睡觉前,告诉自己保护人生,学会满足,享受当下。

当次日再来,猛然发觉,屏障不在,闸门倒塌,提防无效,得而复失,却不见所由,痛苦烦恼之至。于是仍然重拾昨日之态,驱物为乐,乐在物表。于是,不但玩物丧志,物失心伤,而且物为心役,物失天然。铺张浪费,无度糟蹋,不惜物不惜福,又常常愁情满怀,轻浮浪荡,躁动难安。

老子告诉我们,这个时候当稳重当安静当放慢下来,就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道理。如果不这样,每个人都有无数欲望,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地球是满足不了的。

所以,地球要生存,人若不改变,地球也必须择善而扶之,择优而扶之,去掉渣滓筛除丑劣,会用老子所说的“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来狠狠地教训人类。

与人之道相对的是天之道。那么天之道,是“损不足而补有余”的。天体发展的自然规律是运动平衡之道,不足有余交合。相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运动不平衡之道,不足有余相离别。

所以,人若唯恐不及,继续沉迷娱乐,变本加厉,任意支配欲望,任欲望而行使,社会必将迎来深的灾难和挫折,人必将承受更大煎熬和痛苦,最终自食其咎,自取其辱。

如今的时代,是个大造之世,一切成功和希望皆近在眼前,但要取之有道,得之有度,安静、稳重、放慢下来,消除妄念,减少欲望,回归自然,坚守心田,走向幸福,否则终将化为泡影梦幻。

四、不自然,毋宁死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有诗人说“不自由毋宁死”;甚至不幸福毋宁死。对于道、自由、幸福的追求,既要有坚持到底的信念,也要有殉道的心理准备和壮烈之气。

那么,在这里我想说“不自然,毋宁死”。自然在天地中,自然也在人性中,自然本在自然之道中。如果离开天地,扭曲人性,背离自然之道,那么就是不自然,逆社会,反人性,就会离自然之道远去,福慧不能得,得而复失,守中不能诚,诚而不坚,“思无邪”便只是空中语。那么,易浮躁、戾气重、欲重心浊、生命脆弱的病症,则不能被医治,社会便不能祥和。

顺自然之道,就是不强迫、不急躁,不过度用力,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清静、自在、长久。

所以,医疗不好,我们用自然去接待,与之相砺;教育不好,我们用自然去接受,与之相和;信仰缺失,我们用自然去接引,与之相感;娱乐不好,我们依然用自然去接纳,与之相化。自然,就是一副疗伤的藥。

藥,是能治病的,是能让人产生快乐的一种草本,出自我国的中医。藥对于病,虽然直接作用于身体,吸收进脏腑血管,融进气穴脉络中,但化育出来的是生命的精气神。

所以,可以推而广之,凡是能给人带来精神快乐,滋养生命,促使成长的都是藥。

一盏茶是藥。品一盏茶,观赏茶在水中的舒展、沉浮、游曳之态,水因茶之涵养而色变,茶因水之吮吸而褪色,嗅茶在泥土、水分、阳光、空气与火灼中,那氤氲交错的清芬之气,尝水之甘淡与茶之苦涩回香的徐徐之味,让心灵进入松弛静谧幽深的情境。

一壶酒是藥。酌一壶酒,先选好酒器,辨认酒瓶,阅读酒款,再开瓶摇荡,嗅谷物醇香之气,聚精凝神,酒瓶与酒杯,一俯一仰,后拉酒线醒酒,赏酒花如米,蜂房井然,读《酣客》一两页,三五滴慢咂一口,品酸甜苦辣涩,身始醺而酣,神渐舒而畅。

一首诗是药。吟一首诗,比兴与赋,志之所之,观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之变,于讽诵吟咏,平上去入之间,性情摇荡,手舞足蹈,意兴蹁跹,思之无邪。

一卷书是药。观一卷书,在岁余之冬,日余之夜,晴余之雨,考书之题,阅序跋之意,览文之情思志意与理趣,感作者身世社会之波澜,切磋琢磨其间,不绝其乐,春秋代序,花开花谢,虫鸟不惊。

一支樂是药。闻一支乐,焚香袅袅,宫商角徵,琴弦之上,神思之间,天苍地厚,万仞千里,稀声无影。

樂终人散,月黄昏,人归高楼,寒梦无惊,心音渺远,无邪处……

五、冬日的祝福

言至煞笔处,我忽然想到,近日里来,看到每日早晨的喜鹊,格外的多,群群落落,起起低低,雀跃欢快。中国人,喜欢将喜鹊登梅的谐意,改为喜上眉梢,形容人的喜悦将来或已至。

喜鹊登梅,选在严寒之季,立于迎雪斗酷的梅花上,报晓季节的消息。所以今冬的喜鹊多,是否兆示着今年冬季,严寒格外的酷烈?来年丰瑞?

小雪气寒而将雪,物候干燥,一阳来复,人易摧折,愿亲人如意安详,愿朋友珍重安康!

己亥年小雪汉上阜易作

小礼物走一走,来简书关注我

赞赏支持

相关推荐

《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全书不到100个字,却字字刺人心

阅读 13649

车企组团出击网约车,滴滴有压力了?

广告

当你的才华撑不起野心时,最好的选择是读书

阅读 17195

学会放下

阅读 1283

不要让人把你当软柿子捏,牢记这4招,不仅不被欺负,还显情商高

阅读 12277

相关文章

  • “思无邪“之精神在现下的土壤(二)

    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链条的薄弱环节在农村。那么今天,中国教育链条的薄弱环节依然在农村。因为目前,仍然...

  • “思无邪“之精神在现下的土壤

    “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的高度评价,本称作《诗》,被尊为“经”,是汉代才开始的事。而“经”可代表所有恒常、简易、...

  • 2018-12-02

    “思无邪”之保尔柯察金 《论语·为政第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 思无不可对...

  • 那些藏在《诗经》中最深的情话,有没有打动你呢?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曰,“不学诗,无以言”。“思无邪”,说出了《诗经》的核心精神。 三千年后...

  • 思无邪

    “思无邪”来自《论语》第二篇《为政》篇的第二句:“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指《诗经》,共...

  • 思无邪

    《论语·为政第二》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看下面几首,真是‘思无邪’ 想赞美谁,就直...

  • 诗教与诗政(二)

    《论语》学习之20202 【思考之四】什么是“思无邪”?为什么学诗可以“思无邪”呢? 从《诗经》的形成来看,《汉书...

  • 简析评价《诗经》的观点“思无邪”

    《论语·为政第二》载: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杨伯峻说,“‘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鲁颂駉...

  • 思无邪

    (文一品) 思无邪,心至善,人至美。思无邪,像朴实的诗意,似唱过的歌谣,又如无邪的记忆。 思无邪之美,美在“中和”...

  • 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孔子说,诗经三百,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思无邪”。 思无邪是什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无邪“之精神在现下的土壤(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bc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