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文成为学生认同和接纳的一个精神交流的场所,写作就彻底改变了,写作不再是学生讨厌和痛恨的虚假,虚伪,无病呻吟,写作不再是学生了敌人,而是他们的“情人”——p15《我的语文观》
没有读者就没有作者,作者最终是为读者存在的,作文最终也是为读者存在的。——P16《我的语文观》
当学生将自己的作文看成是自己“生出来”的孩子一样,就会努力去呵护她,保护她,完善它,作文过程就会变得心甘情愿,殚精竭虑,乐此不彼。——P18《我的语文观》
《周报》背景下的学生写作是为了发表,为了获得话语权,体验成功感和快慰感,将童年留驻在文字的世界里,这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P19《我的语文观》
读着管建刚老师的这些灵动的文字,不知不觉思绪飞到了我的童年时代,我生活在80年代初,当时没有任何外在环境的污染,没有电视,电脑,手机......唯一留给我最深印象就是我小学三年到六年级那一本本写满密密麻麻文字的日记本,因为我的父亲是个党员,每年7月1日建党节,总能收到村部送的钢笔和笔记本这些礼物,于是这些自然就成了馈赠于我的心爱宝贝,日记本做什么用呢?开始我就简单的记录下当天的事,再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我每晚都会在爸爸妈妈面前大声地读我所写的这些日记,父母从没有指责过我,他们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感到无比满足。就这样,一年年长大,我的日记一本本增加,写得也一篇篇变长,关于我写作最初的动力,应该是源于我那慈爱的父母,父母给了我自由生长的空间,正如管老师所说,写作没有自由,这个世界将失去无数优秀的作家,也将失去无数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就像大自然的树一样自由地生长,而今天,当小孩子把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和感情写下来时,我们却把它当作他们无所谓地涂鸦,练习和作业,有的甚至得到的是数落和责骂,这种伤害一旦成立,作文的严肃性和幸福感也就从学生心灵深处一点点地消失了,渐渐孩子们失去了写作的动力。
庆幸的是,我是上天的幸运儿,儿时有父母的温暖陪伴,到了中学,遇到了一位年轻的班主任——杨老师,他如阳光般充满朝气,他激励我们每天写日记,并且还用红色的笔给我们进行精心批改,写上一两句的评语,不断在给予我们写下去的动力,每当看到老师那一行行红色的字迹,我的心里甭提有多激动,因为在这些真切的话语中,我感受到的是老师那一份份沉甸甸的爱。
后来,长大后我就成了教师,我也常常喜欢在孩子们面前说我的日记故事,这些早已发黄的日记本至今留下的是我一串串成长的足迹,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常会对孩子们说:“千万别小看这小小的日记,它记录着你童年的点点滴滴,写下的是酸甜苦辣,留下的却是永远不变的美好记忆。”大部分孩子们都会用心去呵护,品尝到了写作的魅力。记得有一年,有个家长黄少丰老师跟我说,他的女儿陈文翌直到现在还精心收藏她小学时的日记本,一直恋恋不忘一篇关于讲述我奖励她一粒花生时的情景。是的,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管老师这些一针见血的话语真是触动心弦,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应重拾起当年的日记情怀,让孩子们拿起笔,尽情流露自己最真切的话语,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愉悦,心静下来,日子慢下来,生活会不会更有滋有味些呢?
德国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感恩管建刚老师,他那水一样的真情,火一般的热情,深深感染着我们新一代的年轻教师,他的灵魂深处对教育的渴望,使我感同身受,产生了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