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
《我是逃犯》——不仅仅是黑色电影的先驱

《我是逃犯》——不仅仅是黑色电影的先驱

作者: shushu54188 | 来源:发表于2019-12-10 20:37 被阅读0次

           由于受到《电影制作守则》(俗称“海斯法典”)的诸多限制,好莱坞在1940年代开始涌现出格调阴郁、题材多样的黑色电影风潮,它源于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黑帮电影,却也深受19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和1930年代晚期弥漫于法国电影中的诗意写实主义的影响。黑色电影涉及范围宽广,边界模糊难辨,但具有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标志,很多犯罪片、伦理片、悬疑片、喜剧片等等都可以归于其内。一般认为华纳兄弟在1941年出品的悬疑片《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是第一部黑色电影,它奠定了黑色电影从叙事方法到影像风格的一系列特征,也开创了黑色电影的第一个时期。然而早在1932年,同样是华纳兄弟拍摄的牢狱片《我是逃犯》(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以辛辣讽刺的手法大胆抨击时弊成为黑色电影的先驱。

    《我是逃犯》(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原著,1932年1月出版

          《我是逃犯》改编自罗伯特·伯恩斯(Robert Elliott Burns)在1931年所著的的自传,讲述了他的一段苦难人生。一战军人伯恩斯退伍后不愿被安置在工厂领取那点微薄的薪水,他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四处漂泊以打零工为生。1922年他在佐治亚州被人挟持参与了一宗抢劫案,拿了5.81美元,却被判了10年苦役,给关押到恶名昭彰的坎贝尔县“带镣”监狱(Campbell County chain gang)。在狱中他不堪忍受非人的折磨,越狱而逃。在之后的七年,他在芝加哥娶妻安家,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杂志编辑。妻子发现他另有新欢后向警局告发了他的逃犯身份,他再一次入狱并遭受到更多的折磨。1930年9月,伯恩斯贿赂一个开拖拉机的农民又一次成功越狱。1931年他写了自传《我是逃犯》,先是在《侦探揭秘》(True Detective Mysteries)杂志上连载,以亲身经历控诉带镣监狱的种种暴行,1932年1月自传正式出版发行。

    《我是逃犯》剧照

          特别关注社会底层、有“工人制片厂”(Working Man’s studio)之称的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立刻花费12500美元购买了自传的电影版权,由茂文·勒鲁瓦(Mervyn LeRoy)执导,保罗·穆尼(Paul Muni)主演。勒鲁瓦在1931年因拍摄首部现代黑帮片《小凯撒》(Little Caesar)而声名鹊起,为了执导本片,他放弃了拍摄歌舞片《第42街》(42nd Street,1933)。而穆尼则刚刚出演了倍受好评的黑帮片《疤面人》(Scarface,1932),为了体验真正的带镣监狱生活,他提出想进去住一段时间,被否决。罗伯特·伯恩斯也受邀秘密前往片场担任顾问,化名理查德·克兰参与了剧本编写,在拍摄期间,只要听到枪声或警笛声,他就会吓得发抖或躲在墙角,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向他保证:“那只是在拍电影。” 电影拍摄完成后,伯恩斯随即消失。

    《我是逃犯》剧照

           本片的出现正值有声电影替代无声电影的转折期,片中依然保留着默片时代的电影特征,如利用日历或工资条做为提示板快速推动剧情。电影里的故事与自传主线一致,细节略有不同。主人公更名为詹姆斯·艾伦,他入狱后的悲惨遭遇也更加直观:时时刻刻戴着脚镣,睡觉时还得被一条粗大的钢链将所有人犯串起来以防越狱。天没亮就得去开山碎石铺路架桥服各种苦役,干活时擦把汗都要举手申请;天黑下来才能返回营地,如果被认为怠工还得遭受鞭刑;每日的伙食令人作呕。狱友告诉他:离开这里只有两条路,被释放或者死掉。艾伦无法忍受这地狱般的日子,在狱友的帮助下砸脱镣铐越狱而逃。

    拍摄主人公第一次越狱时采用了当时很少见的水下摄影  

           越狱后的艾伦来到芝加哥埋头苦干,成为一名成功的建筑师。房东玛丽·伍兹(格伦达·法瑞尔 Glenda Farrell饰)发现他逃犯的身份,向他逼婚。婚后的玛丽花天酒地不守妇道,艾伦苦闷却无处诉说。后来他爱上了姑娘海伦(海伦·文逊 Helen Vinson饰)想和妻子离婚,玛丽一怒之下向警方告密。艾伦为了避免返监向媒体揭露带镣监狱的黑暗以求公众支持,此举激怒了佐治亚州政府,他们骗他回去服刑90天便可以获得赦免。等艾伦同意后才发现这只是一条诡计,他还得继续服完上次剩余的刑期。艾伦再次寻机越狱,在一次外出干活时,偷开卡车而逃,这次他选择了用炸药同狱方对抗。

    《我是逃犯》剧照

          影片结尾,隐匿在黑暗中的艾伦向海伦告别,说自己将永远离开。

          “那你怎么生活?”

          “我去偷!”

          电影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无尽的黑暗与讽刺。

    《我是逃犯》剧照

           在拍摄片尾镜头时,片场的灯光被过早关掉了(也有说是保险丝烧了),但是当看到所造成的冷峻场景效果时,摄制组决定在成片中保留这个错误。

            带镣监狱大多修建于美国南方,它的前身是美国19世纪末的囚犯租赁制度(Convict lease System),也就是监狱把囚犯出租给企业干一些高危繁重的活计,一方面通过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惩戒人犯,另一方面以极低的成本为狱方赚取丰厚利润,囚犯租赁是美国历史上已知的最恶劣、最剥削劳工的制度之一。

    真实的带镣监狱照片,拍摄于1903年  

            反应带镣监狱的电影题材在《我是逃犯》前已经有几部了,比如1930年揭露监狱暴力的《牢狱鸳》(The Big House),霍华德·霍克斯拍摄的《刑法典》(The Criminal Code,1931年),马里恩·格林的《女监风云》(Ladies of the Big House,1931)和罗兰·布朗的《苦狱公路》(Hell's Highway,1932)等等……其中《苦狱公路》和《我是逃犯》在同年上映且题材撞车,出品方雷电华公司特意把影片提前《我是逃犯》2个月上映。

            至于后来者更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爱德华·罗宾逊主演的《步步疑云》(Blackmail,1939),道格拉斯·肯尼迪(Douglas Kennedy)主演的《锁链》(Chain Gang,1950),斯坦利·克雷默(Stanley Kramer)拍摄的《逃狱惊魂》(The Defiant Ones,1958),保罗·纽曼主演的《铁窗喋血》(Cool Hand Luke,1967),伍迪·艾伦拍摄的伪纪录片《傻瓜入狱记》(Take the Money and Run,1969),艾迪·墨菲主演的喜剧片《人生》(Life,1999),科恩兄弟拍摄的喜剧片《逃狱三王》(O Brother, Where Art Thou? 2000)等,还有就是方·基默在1987年主演的、根据《我是逃犯》原著改编的电视电影《挣脱镣铐的人》(The Man Who Broke 1,000 Chains,1987)。

    在拍摄采石场劳作的场景时,所有剧组人员在烈日下暴晒了一整天,很多演员手上起水泡,身上被晒伤。  

           尽管华纳兄弟已经将片名中的“Georgia”字样去掉(最早片名为“I Am a Fugitive from a Georgia Chain Gang”),影片在上映后仍然引来不少麻烦,佐治亚州带镣监狱的一名监狱长哈罗德·哈迪(J. Harold Hardy)状告华纳兄弟公司诽谤,提出数十万美元的赔偿;佐治亚州政府认为这部电影诋毁佐治亚州声誉,对带镣监狱有严重不实描述,要求禁映影片。虽然这些法律纠纷最后不了了之,但佐治亚州宣布导演茂文·勒鲁瓦和制片主任杰克·华纳是不受欢迎的人。勒鲁瓦后来几十年再也没去过佐治亚州,直到1968年帮助约翰·韦恩拍摄越战片《绿色贝雷帽》(The Green Berets)时才途经此地,他在自传里讥讽道:佐治亚州人充满南方佬传统的热情好客之风——你肯定连一根上吊绳子都见不到的。

            《我是逃犯》在角逐第六届(1933)奥斯卡最佳影片时败给福克斯公司那部并不出色的《乱世春秋》(Cavalcade,1933),但主流媒体仍给予了高度评价: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对监狱进行了猛烈抨击,没有像通常那样为了取悦大众而妥协。”

    《电影日报》(Film Daily)将它列为1932年最佳影片之一。

    《布鲁克林鹰报》(Brooklyn Daily Eagle):“一部不仅接近了伟大,而且轻松实现了伟大的电影”。

    《纽约太阳报》(The New York Sun):“它的悲剧色彩和力量感同样强大。”

    国家影评人协会(National Board of Review):“不仅是今年的最佳影片,也是美国历史上的最佳影片之一。”

    罗伯特·伯恩斯与妻子儿女在新泽西州友联市(Union City)的家中,拍摄于1941年  

          《我是逃犯》并不像后来典型的黑色电影那样注重摄影与灯光鲜明的光暗对比,甚至片中还有不少响晴白日的镜头,但它具备了黑色电影几个重要的特质:整体风格阴郁,反映社会阴暗面,主人公愤世嫉俗,表现手法辛辣讽刺。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内涵极为丰富的电影,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以及挣脱镣铐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影片开拍不久,恰逢成千上万像伯恩斯一样的美国一战退伍军人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华盛顿特区示威游行,史称“补偿金远征军”,向政府声讨被拖欠的战争补偿金;1932年7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下令军警镇压,导致两名退伍军人和两名警察死亡,数百人受伤。这桩惨案也让影片一经面世便有了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对后来废除残酷的带镣囚犯苦役制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32年7月28日,美国军警镇压“补偿金远征军”  

    1932年12月,罗伯特·伯恩斯在新泽西纽瓦克再次被捕,他的遭遇得到社会舆论广泛同情和支持,新泽西州长哈里·摩尔(A. Harry Moore)没有理会佐治亚州的申请,拒绝引渡伯恩斯,并在来年将他释放。

    1937年,联邦立法废除苦役制度,带镣监狱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逐一关闭。

    1945年,佐治亚州州长埃利斯·阿诺尔(Ellis Arnall)亲自担任伯恩斯的辩护律师,假释委员会宣布免除其所有指控。

    1955年,罗伯特·伯恩斯作为一个自由人、正派人因病(癌症)在家中去世。

    1962年,美国最后一座带镣监狱关闭。

    1991年,《我是逃犯》被美国国家影片登记部典藏,成为国宝级电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是逃犯》——不仅仅是黑色电影的先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fn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