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的天性无非善不善,有人说人的天性有时上有时不善,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恶,也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作为哲学中的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一系列关于天性的观点自古以来就在激烈的碰撞,并且事到如今也没有一个完全固定的结果。那么,天性,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的告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天性其实无非善与不善,是较中性的存在,而之所以会出现恶人和善人,主要是因为后期影响的原因: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很好的环境里,那么便会呈现出善者的姿态,如果这个人生活在一个很坏的环境里,那么便会呈现出恶者的形态,就比如在周朝的周文王周武王时期,人民就普遍善良。在周幽王周厉王时期,人民就普遍比较凶暴。人的天性是无分善恶的,这句话难道不对吗?非常的对呀,想一想我们现实生活中人类的成长轨迹,在人一出生的时候所度过的长达几年的婴儿时期,不就是单纯的,相当于没有善恶的存在吗?而随着婴儿的长大,这才逐渐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之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性格特点,行为模式,善恶。
那么,难道说人的天性就像告子所说的无分善恶吗?可是按照告子的逻辑,人既然天生无分善恶,那么一个人所受的所有影响,包括一个人的善恶便都是外在环境带来的。但是,影响人的难道仅仅只有外界的环境吗?难道人的发展也像植物的生长一样,如果受到好的环境就会产生出善的性格,如果受到坏的滋养就会产生出恶的性格吗?难道人也像普通的动物一样丝毫没有自己自主的独立性吗?显然不是,相比于自然界中其他的小花小草,人之为人,有着其与众不同的高贵型,有着那份逆着自然界规则,敢于和自然界规则的自主性,也有着专属于人类独有的意识,而这些都会在人类的成长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像在很烂的教育环境下出生的学霸,像在普通的偏僻山村里出生的大人物,像在封建社会下出现的改革家,这些逆着本来的环境而成长的人,就非常明白的凸显了人自己对于自身性格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很明显,告子的观点就忽视了人之为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把人类的发展和大自然界中的其他所有生物归类到了一块,都完全归咎于环境,是很明显有待改进的。
除了人的天性无分善恶这种观点以外,还有一个观点非常值得讨论:这个观点认为人的天性有的是善的,有的是恶的,就像恶毒的鼓溲也能够伸出舜这样的贤明之人,凶残暴虐如商纣王也有像王子饼干的忠于国家的贤德之人。这种观点有道理吗?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它非常明显的突出了人类本身的自主性对于自身性格的影响。而人类的自主性确实是有一些些微的差别的,有的人天生比较勤快比较聪明,有的人天生有些懒惰,这些差别都是由于基因,也确实会对某个人的性格的养成产生一些影响,但是就像告子忽略了人的自主性,对于性格的影响,这种观点也忽视了另一个对性格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因素:外在的环境对于某个人本身的影响。而且,如果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善恶,那么简直可以说是活着都没什么劲儿了,试想一下你一出生就被鉴定为恶人,无论如何改变还是只能是恶人,然后也由于这种确定性被社会处处压制,针对,未来的一生的轨迹都注定了,那干嘛还要活着呀?直接跳楼跳海等待下一生能投个好胎成为善人就行了。所以总而言之,这种严重忽略了环境对于天性的影响,并且带有决定论性质的观点,是不太能被人接受的。
在春秋时代的两位儒家集大成者荀子和孟子,在对于天性这个问题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生来其实就有恶的可能,而这种恶会在人不断长大的过程当中开始显现,并且逐步影响人类成为恶的存在,但是大家当然都不希望都变成恶人,于是就需要通过外在的教育来改变这种恶,最终褪去人类罪恶的外衣,缔造一个善的社会。差不多同时期出现的基督教也屏有一种性恶论,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原罪,需要通过不断地赎罪,最终才会在死的时候升入天堂。
其实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是有着相似的结构的,只不过在进行人性本什么的假设时,性恶论提出了人性本恶,性善论提出了人性本善。然而两种假设却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就先来说说荀子的和基督教的两种性恶论吧:按照荀子的逻辑来说,人性本恶,然后需要通过后期的教育来变成善的也没什么问题,只不过当教育变成改变一个人的恶的天性时,那么这种教育必然不能再是循循善诱,而是会变成那种相对来说较为严厉的形式,而严厉的严厉着就有可能会走偏。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荀子的地子就是是大名鼎鼎的几个法家代表韩非子和李斯,而原本好好的儒家变成法家,便与性恶论有着撕扯不开的关系:不是说要通过后期的改变让人们的性格变成善的吗?那就要严厉一点,严厉一点要怎么样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利用最最严酷的刑法和威逼利诱将人们罪恶的本性改变成善的本性明显就是最严厉的啦,但这不就是法家的精髓所在吗?而法家经过中国历史上的证明,的确有用,但如果长期使用便会事得其反南辕北辙。这也就间接地证明了性恶论的假设其实是有所欠缺的。转而看像基督教的原罪论,由于基督教的教义还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基督教的性恶论并没有产生像中国的法家这样的恶果,但同时也有其非常巨大的问题:宗教就是那种虚无缥缈,你信他就存在,你不信你就不存在的东西。那么你这一整套理论,就必须要依靠人们相信这个理论为前提,如果不相信的话,那就根本没有什么用。
再看看儒家的孟子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吧,这个理论大家恐怕也听得最多了,但是,人之初性本善到底是什么意思,恐怕有很多人还不是很清晰。难道是指人一出生就是善的吗?并不是,人一出生像个婴儿一样,怎么说也看不出来是个善人或者是恶人啊?也因此,其实在这里孟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性本善的意思,并不是人一出生就是善的,而是人一生下来就有善的可能性,怎么理解可能性?就好比一个石头和一片土壤,你无论把石头放多久,那么石头还永远是石头不会长出小花小草。但是土壤却不然,将突然放置一段时间后是有长出小花小草的可能性的。性本善也就是这样,相当于赋予了人心中一个可能性,一个能成为善的可能性(但同时也相当于一种恶的可能性),如此,我们就能归类出两种对人的善恶性格产生影响的因素:第一点是外界的环境的影响,第二点,是人自身对于善或者对于恶的可能性,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人成长时的自主性。两种一结合才能最终对一个人产生完完全全的影响。
所以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一种非常全面的人性理论,既突出了人类内在自主性,对于性格的影响也不否认外在环境对于性格的影响,无疑是目前来说相对于合理的天性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