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单位组织去旅游。路上因为堵车、旅行社安排不周,以致行程特别紧凑,景点游览时间很短,常常一个景点没进去多久,便又催着上车,赶往下一个景点了。同事们中有一些人抱怨诸多,还不时跟导游抬杠,结果就是出门时的好心情都一扫而净了,还不如随遇而安呢!
最近读了一本小书——蔡志忠的《开悟者的微笑:禅解密》(以下简称《禅解密》),里面有一个小故事:
药山禅师和他的两位弟子道吾、云岩在郊外参禅,看到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另一棵树却枯死了。禅师问弟子:“荣的好,还是枯的好?”两个弟子各执一词。谁知路过的沙弥却回答:“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道吾、云岩很惭愧,自己的修为还比不上一个沙弥。这个故事想讲的禅理,是一切情景并无好坏之分,坦然接受变化,树荣树枯都不放在心里。
我们的人生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境遇,若超出预期的好,高兴感恩,但不必得意忘形,若遭遇不快,也学会接受与释然,让一份“枯荣任它”的泰然自若长留心中,鸟行空无痕,雁去潭无迹。
图片来自网络什么是禅?
关于禅学的书,我以前一点没有涉猎过,但因为工作,身边聚集的人有一部分是学习传统文化,修习中国哲学的,所以耳濡目染之下,多多少少明白一点:学禅,不是学知识,而是学习修炼一颗坦然平静的心。
蔡先生在《序》也有开宗明义,“学佛的目的是:通过观照自己的心,使自己成为身的主人,成为心的主人。”
说起禅学,挺玄乎的,因为禅宗就是: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如果你问:‘禅说什么?’
表面上它什么都没有说。
如果你说:‘禅什么都没说。’
实质上它什么都说了。”
看到这些话,是不是一脸懵逼?说的是啥我也解答不了,但这就是禅,全靠各位小主自己去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禅解密》里举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我在看禅师和弟子对话时,也是云里雾里,突然最后弟子就来了一句:“师傅,我懂了。”呵呵哒!
蔡先生说“禅师向来都是用隐喻来说法,用故事来比喻真理”,有话不明说,就是喜欢隐晦地说,或者我就是不说,自己想去。
这样的教育方式,也不是没有人抱怨,有一个弟子就抱怨禅师:“老师,你何不直接告诉我们故事的隐喻呢?”禅师就说:“我给你一颗水果,但不能替你吃掉果肉。”这是不是很有道理,你竟无语反驳?
哈哈,开玩笑的。其实,这就是禅宗开示的一种方式,禅是教化人心和启发思维的,禅是“不讲道理”的,使人开悟的方式,有的不着痕迹,有的方式暴烈,不落俗套,常让外人摸不着头脑,只有开悟者能明白个中因由。因此禅流传下来的,都是各种各样,蕴含丰富内涵的故事,没有灌输说教的意味,一切收获全凭你自己去摸索、领悟,反正有体会,就是有收获。
图片来自网络学禅,到底学什么?
以我有限的经验来说,我觉得学禅是学修养。读《禅解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禅故事带给我的思考,故事简单,有时候寥寥几句,但充满禅机。
寒山问拾得说:“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该如何处置乎?”拾得回答说:“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个对话,让我想起前段日子,国民小鲜肉鹿晗在分答上的一个提问:
“不懂分寸,没有边界的人很难沟通,也很难说服,在无法跟他们讲道理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摆脱这种人?”
很多人给了鹿晗很多建议和做法,比如怎么划分界限,怎么开撕。其实这个问题与寒山所问如出一辙。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乏方法,而是最终我们能不能接受他人自有他的局限,所以不纠缠不争辩,不要试图改变别人,既然无法讲道理,就“不要理他”。不要理他,说起来容易,但我们能不能控制我们的心不为所烦?否则再多的方法,别人给再多的意见,缺乏自我内心修炼,也难以平定心中不平之气,因此总是饱受此类问题的痛苦。
再看这个故事,
金代禅师是养兰专家,有一次他外出游化,嘱咐弟子照顾好兰花,谁料弟子不熟兰花特性,每日为兰花浇水,兰花枯萎了。弟子恐慌,忐忑不安,但金代禅师不仅没有责怪弟子,反而说,“我养兰是为了供佛,不是为了生气,弟子们你们辛苦了。”
这个故事,小主们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受到了金代禅师的气度,平静、包容与胸怀。禅,就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折射出人的志趣、胸怀、风骨,让你了解和感受,原来人可以追求更高的心灵境界,从而得到精神的超升,化掉内心的负能量。
现代人工作十分繁忙,空间多被工作占满,自己心灵的空间受到挤压,日久思维会变得很狭窄,我以为多读此类禅故事,感受更高远的精神境地,能够放松我们的神经线,开阔心灵空间,变得从容不迫,身心健康。
蔡先生这本小书,是一本适合随手翻的小书,篇幅很短,编辑了不少广为流传的禅故事,闲来无事可以拿来消遣解闷,我认为比较适合有意了解禅学的入门者,就像我这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