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和大家分享了「回归本源,辩证看待自组织的目的」,分享了自组织的形态、目的及好处。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打造自组织团队呢?
按照复杂理论的思维,世界是复杂的甚至是混沌的,同时里面隐藏着很多的变量和大量的“时滞”。很多事情的最终目标清晰,而解决方案并不确切。这时候需要的是通过敏捷和精益的方法,快速提供价值并迅速得到反馈,迅速修正后再次反馈,实现团队的认知升级。而自组织,可能是组织在应对复杂或者混沌问题时的最佳选项。
在和部分互联网团队沟通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个反馈:这个事情如果我来管吧,我把自己累死,然而团队成员没有成长;如果我不管,团队成员就会把事情做成了“薛定谔的猫”,中间的不确定性甚至胜过黑盒。那么该如何通过打造自组织团队,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呢?本文主要通过一个修图类 APP 的案例,来探讨自组织的几个实现步骤。
明确团队目标
目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目标确认后,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把目标相关背景和原因,细致的同步到团队。这方面过去实践的比较多的有 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目标管理法,BSC(Balanced Score Card)平衡记分卡,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等传统方法,另外还有最近比较热门的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方法论。这些方法论和实践都可以达到明确目标的作用,互联网团队更加建议通过 OKR 的方法论来识别,制定和对齐目标。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的首要目标是让一个全新的拍照 App 在1个月内,获得1000个种子用户,而且必须是北美用户。
授权
自组织团队内部,一定是高度授权的,要让每个成员都自发自觉的承担责任,追求目标,交付价值。在创新型团队里,这个授权可以是非正式的,但是必须有足够的授权,以激发团队成员的意愿。授权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通过邮件或者聊天工具)。
拆分
将团队和项目拆分到比较小的,全功能的小团队。比如,将一个12人的小组,拆分为两个小团队,每个团队都带有产品经理,研发和测试成员,实现了全功能。拆分的主要目的在于把大的项目拆分为几个小模块,或者是让两个团队在不同的方向上去做深入的尝试。拆分是对风险,时间和规模的一种消解,在小规模范围内试错,更容易找到合适的风险边际。
给团队设置一定的挑战
这个步骤需要找到团队成员的“兴奋点”,并把目标分解到与他的实际能力相匹配。在任务太简单导致无聊,和任务太复杂引发焦虑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很容易的进入到“心流”的通道里,实现全情投入。
进入心流通道的思维模型第一种调整是针对个人的挑战。个人挑战的重点在于,实现难度要设计适当,最好设置在“稍微跳起来就够得着”的位置。比如在这个例子里,设计的挑战是:在 App 尚未上线的时候,团队成员先获取100人的天使用户。
另外一种挑战是引入团队内部和团队间的有益“对抗”,团队为了达成同样的目标采取不同的形式,呈现一种“对抗”关系。在这个案例里,每个人都需要获得100人的天使用户,所以可能会出现在大流量渠道争抢用户的情形,是“对抗”;也有可能在某些细分渠道有合作分享的可能,是“协同”。最终的成果是在这个任务里,呈现出边竞争边协作的合作范式。
接受反馈,持续改进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创新型项目,都要尽快接受市场的检验(而不是单纯接受领导者的反馈),才能保证产品不是团队的臆想。在创新产品的 MVP(最简可行产品)阶段,要尽快获得最终用户的反馈,获得经过市场验证的认知,并不断提升团队的认知水平。在拍照 App 这个范例中,小团队经过对市场的理解,认为即使是在北美,用户的主要诉求也有较大的偏差,有比较熟悉各类拍照 App,也有一大部分小白用户。最终选定的是:有一定审美能力,且愿意花一定时间来修图的用户。
领导者的转型
在自组织团队里,领导者的角色,不再是过去的“命令和控制”,而更多的转向为“关注和支持”的教练模式。关注,是对过程,对组织发展和成果的及时反馈;支持是在适当的时刻提供有力的支持服务,如工具,人力和其他资源服务。
组织的最小单元是个人,在打造「自组织」团队的过程中,切勿为了「自组织」而自组织,而要回归团队里的个人。
作者:翁云锋(Ivan),项目管理师,敏捷教练,厦门敏捷社区主要组织者。《SAFe 4.0 参考指南——精益软件与系统工程的规模化敏捷框架》中文版译者之一。超过7年的项目管理实战经验,曾担任戴尔亚太区测试机项目经理、中国区测试机运营经理,美图高级项目经理、敏捷教练等职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