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3~17页)
如何阅读一本书?对于认识几个字的人来说,这还需要别人教吗?谁还不会读书呢?不知道《如何阅读一本书》到底要说些什么。带着好奇,翻开了这本书。书中还真有干货。
第一章开篇作者告诉我们: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做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的。读到这里,可能每位读者都和我一样,打个大大的问号。难道我们平时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吗?想一想,还真不都是呢。
信息时代,书好像被一些媒介取代了,阅读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我们可以利用电脑、电视、手机等来获取讯息,比如,我们可以一边洗衣服,一边听新闻——这确实节省了许多时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在作者看来,各种各样的资讯,正以压倒性的泛滥阻碍着我们理解力的发展。因为,这些媒体带给我们的讯息,经过精美的包装,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根本不需要思考的参与,只是被动地接受讯息而已。
而真正的阅读是主动的。阅读越主动,阅读的效果越好。作者做了两个假设,一是假设你在读这本书,而你对这本书的内容完全了解;二是对这本书的内容,你有些地方读不懂,你拿给别人看,让他替你解释,看不懂的地方。这两种情况都不是真正的阅读。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呢?
在作者看来,“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的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所以阅读艺术就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
对于上述观点,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平时所读的书有些好懂,有些难读,自己好懂的书,往往给自己的启发是有限的,而那些难懂的书,才真正的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带自己走进知识的未开发区域。一些书难度很高,但它相应的阅读价值就高,对读者的阅读水平要求就高。
比如我们读报刊杂志,是很轻松,但是它除了给我们提供一些资讯,并不能增加我们的理解力,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启发。但是吸收资讯也有作用,它是被启发的前一个动作。蒙田曾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并不是读的多才是读的好,只有我们主动阅读,从阅读中获得理解和思考,才是真正的阅读。作家梁文道曾说:“如果只读看得懂的书,等于没有读过书。”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呢?作者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一开始不相等的理解程度,作者在写作这本书时,要把自己的思想、洞见以可读的形式传达给读者。第二,阅读的人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只有达到了和读者相当的理解力,才能与作者完成清楚的沟通。
学习分两种,一种是有指导的学习,一种是自我发现的学习,这两种学习有天壤之别。一个人用言语或文字教导另一人时,就是被引导的学习。通过研究调查或在无人指导的状况下,自己深思熟虑的学习过程是自我发现的学习。自我发现的学习没有老师的指导和辅助,是主动的。给我发现的学习是充满活力的。
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指导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总结:这一章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他所说的阅读是指主动的阅读,以增加理解能力为目标的阅读。主动的阅读是有活力的阅读,它是有艺术和技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