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只能是后天的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1-09-20 07:00 被阅读0次

    荀子首先假设如果放任人的本性,那么社会就将陷入混乱,历史上的圣人于是创立礼义制度,约束人们的言行,使他们的言行不随着自己的本性走,于是社会就安定了。因此荀子说人性是恶的。

    接着,荀子提出了先天和后天的概念,所谓先天就是与生俱来的,就是人的本性,所谓后天就是人为的,荀子称之为“伪”,善属于“伪”的范畴。

    03 性伪之辨

    荀子照例将相反的观点作为靶子,他引用孟子的话说:“人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荀子认为孟子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孟子对人的本性不了解,没有弄清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

    先天本性是上天赋予的,是学不到的,也无法通过后天努力得来。礼义,是圣人制定的,人们通过学习可以做到,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无法学,无法通过努力得到,人天生就具备的,这就是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学习做到,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形成的品格,是后天人为,荀子称之为“伪”。这就是先天本性与后天人为的区别。

    眼睛可以看东西,耳朵可以听声音。看清楚东西离不开眼睛,听明白声音离不开耳朵。耳聪目明,这是世人的天性,是学不到的,这是显而易见的。

    简言之,既然善可以通过学习达到,那它就不是先天的性,只能是后天的“伪”。

    04 人之所以表现为善良,乃礼义使然

    孟子又说:“人的本性是善的,他们作恶只是由于丧失了本性的缘故。”荀子认为孟子的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考察世人的本性可知,人一生下来就脱离了他的本能,人一生下来就脱离了他的天性,这是必然的,从这一点看,人性恶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清东西离不开眼睛,听清声音离不开耳朵,所以我们才说耳聪目明是天性。如果说人的本性善良,相当于说,人不脱离其本能就是美好的,不脱离其天性就是利他的。天性和本能如果是美好的,内心的想法如果天生是善良的,那么美善,就应该像视力和听力一样,不会脱离本性而存在。按照孟子的逻辑,恶是因为善脱离了本性,善既然能够脱离本性而存在,那它就不是人的本性。

    考察人的本性可知,人饿了想吃饱,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是人天生的情性。现实的情况是,世人即使肚子饿了,也不敢抢在长辈前面先吃,这是为了体现晚辈对长辈的谦让;即使累了,也不敢要求先休息,这是因为自己多做一点,就可以减轻长辈的劳动负担。

    儿子对父亲谦让,弟弟对哥哥谦让;儿子代替父亲劳作,弟弟代替哥哥劳作,这两种行为都违背了人的本性,背离了人天生的情感。为什么他们还要这么做呢?因为这是孝子之道、礼义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外在的约束促使世人向善。

    放任天生的性情,人就不会表现出谦让,因为谦让是与天生的性情相背离的。从这一点看,人性本恶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人为的。

    总之,如果善是人的天性,那它就不会脱离人的本性,人就不会作恶,既然人们作恶了,那么善只能是后天的,不可能是先天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只能是后天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tv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