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需要从我建微信之初聊起。
忘记了自己具体是从哪一年开始使用微信的。总之,不是微信上线之初。对待新生事物向来不感冒的我,怎么可能在第一时间接受并采用?
记得当时我还是被逼无奈才开始使用微信的。有那么一大群人,在微信启用之初,就开始张罗着要建一个群。该加的都加了,唯独我连个微信都没有,几次三番打电话催我,我不仅不着急还明确表态不想使用微信软件。
后来,大家开始对我倒计时并轮番电话轰炸,最后,我无奈地接受了。
为此,还有人说我喜欢特立独行。其实,我并没有刻意要追求与众不同。对于太现代的东西,我总是要比别人接受得慢一些。一是学习能力差,说白了就是人太笨,学啥都慢;二是我向来不喜欢跟风,倒是比较喜欢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有了微信之后,才发现微信有多好。可以随时随地说话,还能大家同在一个群里开会或者七嘴八舌地聊天,还能跟远在国外的女儿轻松聊天,既快捷又省话费,渐渐地,它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看朋友发的朋友圈,点赞、评论、然后收到朋友回复后,有心情的话就继续调侃几句,没心情就一扫而过。就像每天必不可少的三餐一样,只是,频率却比三餐多多了。
慢慢地,我也开始发朋友圈。我不喜欢晒吃晒心情,但是,喜欢转发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文章或者一段话一个视频,同样,我也会收到很多个朋友点赞或者评论,然后,我一一认真回复或者互动。
认真而欢喜地组织语言,然后,果断地点击发送键。当显示发送成功后再重新看一遍,像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谨慎又神圣。之后,总会收到朋友点赞或者留言,我一一笑纳,然后再一一回复,如此往复几个回合,才算是终了。
细细品来这你来我往的朋友圈,真是神通广大。互动中赚足了人气,闲聊中收获了开心,有时候寥寥几句问候也能感动久违的朋友,毕业几十年都没有见到的老同学们就这样轻易地被朋友圈一网打尽。
有了微信,这世间就还多了一种关于“脸面”的说法:你发的朋友圈就是你的脸,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能发什么样的朋友圈。对待自己的脸,我从来就没有认真过,因为靠颜值已经没分可赚,只能在其它方面争脸了。怎可马虎对待我的朋友圈?
那时候,自认为微信为我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事实上,从朋友圈中确实看到学到了一些东西,也了解到一些课程,通过学习令我很受益。尤其在熊孩子小的时候,几乎与社会是隔绝的状态。因此,微信更加成为我的“掌中宝”。
纵观朋友圈,有撒狗粮秀恩爱型的,也有驴友记录行走的人生的,也有人晒心情的。真是五彩世界百味人生啊!
聚会时,群里一个通知,再有人发个位置,瞬间搞定了。要在以往,还不得逐个打电话?
去旅行的人将所拍的照片上传到朋友圈,圈里的好友们不费吹灰之力跟着镜头算是游了一回。共享的时代,共享的朋友圈。
有人突然开始在朋友圈里“喷”自己或者他人,总有人围观,也总会有那么几个好友急切地询问又安慰。朋友圈就是这么有江湖义气。
在朋友圈发广告卖东西的已经比比皆是。有人后知后觉,就有人先知先觉。就在人们还在每天看着朋友圈傻乐的时候,已经有人利用庞大的朋友圈赚得盆盈钵满了。这是个与时代共进的朋友圈。
朋友圈还有一个功能:找人或寻物。一旦有人发出启事,强大的朋友圈就会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了。不断地被转发,信息量铺天盖地。我妈妈曾经走失过,是强大的朋友圈,让我们很快找到了她。
那一年的春节,突然开始流行发红包抢红包。就连群里拜年也都由简单的问候改成发红包了。于是,逢年过节,群里都会下红包雨,大家轮番发,互相抢得不亦乐乎。红包数额不大,有时候只会抢到一分钱,可是,大家还是兴致勃勃地抢来抢去。听起来像个孩子一样的举动,可是,抢红包还都是大人们做的事情。微信群,有时候就是大人们的摇篮,回到纯真无邪的年代,快乐也变得简单。
微信还有一个功能:摇一摇。有人摇出一段艳遇,有人摇出一夜情,也有人摇了个媳妇儿或者老公。果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近两年,微信支付又成了人们新的生活热点。就连卖红薯、卖鸡蛋的老大妈都开始使用微信做交易了。记得十年前我第一次去美国,看到美国人去超市、加油、用餐后都不用现金而是刷卡时,我还感慨这种便捷生活方式呢!
短短几年的时间,微信已经无处不在地“绑定”了人们的生活,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微信。我也一样,离不开微信,对朋友圈已经欲罢不能。
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还会“欲罢不能”?
经历了第一次发朋友圈时的小兴奋,也经历了每次发朋友圈被朋友们关注和点赞的满足之后,突然有一天开始意识到其实很无聊。自己既不是CEO,也不算销售代表,更不是一句话就能够给人带来启迪的导师,不过是喜欢搬弄点文字附庸风雅而已,说白了充其量就是求关注。
对于朋友圈里的内容我开始出现“阅读疲劳”。专业的,跟我的生活沾不上边,关键是看不懂。有关励志的,天天看,也变得没感觉了。那些撒狗粮秀恩爱的,也激不起我这把年纪的老妇女的羡慕嫉妒恨了,谁不曾年轻过?谁还没有过风花雪月的过去?至于晒风景发心情的,多一个我的点赞和少一个我的关注没什么不同,换句话说,对于任何人来说,我没那么重要。也请恕我直言,我也不认为,在朋友圈彼此点赞了,就意味着在意和重视。放在心里的,才是真在意。
我决定不再发朋友圈,并不再看朋友圈。
2016年5月至今,我没有再发朋友圈。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坚持不看朋友圈,后来,我选择性地看朋友圈。
有人好奇地问我:不看朋友圈看啥?看书?
一时间我回答不上来。不看朋友圈久了,才知道,这是一种回归到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也就是说,不看朋友圈,开始看自己了。朋友圈是发给别人看的,而我更喜欢把喜怒哀乐放在心里,免得耗大家的流量,也影响大家的视力。
我成了朋友圈里的隐身人。
有人将不发朋友圈的人归结为以下几类:
一:成功或者自认为成功人士
二:或理性或文化太低不会发朋友圈的人
三:行事低调或从事敏感职业之人
四:性格内向或者拒绝社交的人
经过逐条分析和对比,我觉得自己偏二和四类。这一和三,好像完全不搭边。管它是哪一类,遵循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没什么不好。
不发朋友圈之初,常有朋友问我:最近发生什么事情了吗?也总有人希望从蛛丝马迹中捕捉一些信息想印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我无意向他人证明自己过得好还是不好,还是那句话:生活是自己的,我不需要晒出来给大家看,也不需要向你证明。
不发朋友圈的日子,我依旧吃饭、睡觉和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跟发朋友圈时没什么两样,只是生活变得纯粹,心也越来越简单。而我,喜欢纯粹的生活。
如此而已。
关于朋友圈,发有发的原因,不发有不发的理由。都没毛病,只是我选择不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