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在担任奉礼郎时,有一次太常寺发现祭器顺序有问题,把责任归咎于骆宾王。骆宾王因此而被罢免了职务。也正在这段时间,吐蕃突然与唐开战,并攻破唐十八州。骆宾王申请从军西征。就在当年,他随军奔赴西域,来到新疆。从此他在西域从军长达三年,成为真正从军并来到边塞的诗人。有一次行军来到庭州蒲类县,此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便驻扎在渡口。他举目四望,心情复杂,一首诗歌便在此时酝酿而成。
《夕次蒲类津》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诗的开头,骆宾王便以“归望断”三字,生动描绘出边疆战士遥望故乡而不得见的绝望感。这里的“二庭”指的是匈奴的南庭与北庭,象征着远方的战场,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战事的阻隔。“万里客心愁”进一步强化了游子身处异域的孤独与哀愁,这“万里”之遥,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心灵上难以逾越的鸿沟。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以自然景观的对比,暗寓人生之路与命运的不可逆转。山路向南延伸,河水则自北而来,一南一北,形成鲜明对照,隐喻着无论个人命运如何曲折,大势如河流般不可阻挡。这两句诗,既是对眼前景致的客观描写,也是诗人对命运多舛、身不由己的感慨。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边疆特有的秋夜图景。晚风吹送着北方的寒气,新月悬挂在边境的秋夜,冷清而孤寂,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壮美的氛围。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写实,也寓意着边疆战士孤独守卫的艰苦与悲凉。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则是对军营生活的直接描写。炊烟从兵营的壁缝中透出,烽火在戍楼上腾起,展现出军队备战的紧张状态,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紧迫与频繁。这两句诗,以微观的生活细节,映射出宏大的战争背景,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凝重与紧张。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前线战士的崇敬与期许。在古代,“龙庭”常用来代指敌人的王庭,“燕颔”则是形容武将的威猛相貌,有“燕颔虎颈”之说。骆宾王借这两个意象,寄寓了对边关将士英勇作战、终获封赏的美好愿望。这不仅仅是对个人荣耀的向往,更是对国家安定、民族尊严的热切期盼。
末联“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则引用了历史典故,兰山之战是西汉时期的一次败仗,这里用来警示后人勿忘前车之鉴,切莫重蹈覆辙,让国家蒙羞。这不仅是对当时边防政策的反思,也是对所有将士的激励,强调了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重要性。
这首诗描写他们远行至蒲类津时的所见所感,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边疆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国家荣誉的关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边塞的苍茫景色,蕴含着浓浓的思乡情绪,更寄托了诗人对于英雄理想的追求和对和平的向往。这首边塞诗,由于所写内容是诗人亲身参与,是实写,更显得真实而情感细腻,这是不同于一般的边塞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