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一个假期开始的中午,一段假期开始的街道,我遇见很多同春天一样新鲜耐看的事物。街道两旁的树木和阳光恋爱的时间有所不同,抽出芽儿显得绿意莹莹的程度也有了差异。许多学生换了校服,背着略鼓的书包走在这些树旁,初生的朝气的活力的生机的碰到一处,构成没有妨碍的和谐。恰逢周末,街两旁的行人三三两两多了不少,有些是一家人的模样。转身、等待又几次避让,小跑过了玩得开心的小孩子,我又看见可能要还家去的青年纠结在水果店前,不知道买多少是好。抬头,是一整个儿惊艳的春天。
春意正当时,春天的阳光妩媚,人们行走在春天当中,品尝春天的清欢味道。我在春天的假期看到回家和团聚的痕迹,它们在空气中交织起来,并不明朗,后来又在家门口的十字路口分开。我听着还家去与劳家里的问候,想起来一个格局宏大的意义深刻的问题: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
面对这样一个答案理所应当丰富多彩的问题,我读过的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这样回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他后来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李青山,在人生胜景的无数青山之间流连忘返,始终淡泊始终清澈,拥有同青山不遑多让的清雅灵气,谁又能说他不是找到了自己的清欢呢?“青山”两句是毛泽东的诗,化用《逍遥游》的典故,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可取青天,那是它所追寻的东西。人生在世,也应当瞧见远方,瞧见光亮,自信地向着光亮走去。险山水如何呢?荆棘林又如何呢?胸中自有块垒未浇山壑未平。这样走下来,才知道“十年饮冰,未凉热血”不见得是妄言,才知道清欢雅致,就在行走当中。
那“人间有味是清欢”是谁的诗呢?苏轼苏子瞻。写这句诗时,苏轼品尝的是眼前的香茶美食,身处于山林可餐的秀色之中,“清欢”之味,是彼时彼景给他的馈赠。他后来又写下了这样一句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尝人生风雨的他,已不畏惧风雨,反而将其作为满怀的旷达。若是有穿林打叶声呢?不听,不如吟诵歌唱,徐徐行之,与风雨相和。竹杖芒鞋轻便舒坦,走得出万里路,怕什么呢?再回首先前泥泞,过往的萧瑟,不甚了了,不如归去。问自己,心中既无风雨也无晴,有的是什么呢?
一盏清欢而已。
这时的“清欢”之味,是他自给的礼物。
春天的街道新鲜有趣,春天的山林,草木走向葱茏,春山爱笑,明天的路更远。在春天询问有关人生的问题,我的回答和春天一样。

网友评论